诗歌类图书出版何以回暖

  诗歌出版应良性循环

    因为诗集出版的困难,自费出版在诗界相当普遍。不少诗集出来之后,一般是作者包销,出版社不再推广发行。长此以往,大家就得出一个结论:诗集是卖不出去的。因此,诗歌出版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大家“谈诗色变”。但楚尘认为,诗集卖不出去的原因在于质量不过关。要促进诗歌出版的良性循环,出版人要先迈出一步,就是把诗集的翻译质量、设计质量、推广思路做充分。现在的很多读者都具有很高的水准,他们是能够欣赏优秀的诗歌读物,好作品不怕卖不出去。

    以前的诗集出版,多关注经典诗人的作品,而长江文艺出版社去年成立了专门的诗歌出版中心,则把目光对准了当代中国诗人,尤其是新人。从2006年起,该社出版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诗丛”,推出了雷平阳、哑石、树才、莫非、宇向等14位诗人的诗集。目前,诗歌中心正在编辑的是30卷本《中国新诗百年大典》,系统整理近百年的中国诗歌,重点则放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诗作上。谈到诗歌出版中心经济效益的问题时,刘学明表示,一方面集团和出版社会有一定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会考虑做一些诗歌活动筹措资金。除了长江文艺出版社,阳光出版社近两年也相继推出“70后·印象诗系”,现在正接着推出“中国80后诗系”。

    如何衔接网络诗歌与传统出版,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诗人伊沙编选的《新世纪诗典·第一季》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伊沙从2011年4月5日起在网易主持微博“新世纪诗典”,每天推出一首诗并加以点评,该诗选就是该微博自创建到2012年4月4日一年时间里推荐的300多首优秀汉语诗歌的结集出版。该书近期上市已经售出近万册,很多读者认为它呈现了当下诗歌的丰富性,但也有些读者认为它具有太强烈的个人色彩。伊沙表示,自己在编选的过程中尽量把作为诗人的自己和作为编选者的自己分开。在编选时,既要有自己的标准,又不使之成为绝对,要照顾到遴选的“广度”。有网友表示,“《新世纪诗典·第一季》中的每一首诗作在微博发表时,都曾得到众多网友的阅读、转载、点评,当它们被印在纸上的时候,依然保持着它们在网络世界中的‘光晕’。”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