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条沿丝绸之路回返的百年历程,这一返程,意味着中国竹简的发现、保护与研究彻底回到了中国人自己手中,中国人的简帛研究名正言顺地走在了世界前列!那么,作为这条百年历程上的最要结点,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以下简称“北大竹书”)的发现与研究,还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与收获呢?
又一座汉代典籍宝库
对于中国上古历史、思想、文化、科技、书法艺术等领域的研究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所长、历史系教授朱凤瀚称,北京大学收藏的西汉竹书,是目前所见战国秦汉古书类竹简中数量最大、保存质量最好的一批,是继上世纪发现的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郭店楚简、上博楚简,以及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战国竹简之后,问世的又一座出土典籍宝库。
朱凤瀚教授介绍说,这批竹简总数达3300余枚,估计经过整理拼对后,可复原的完整竹简在2300枚以上。从竹简上出现的“孝景元年”字样,可以大致推出竹简的年代大约在西汉中期,其中多数可能抄于汉武帝时代。竹简在送交到北大的时候,保存情况良好。当时分装在7个盒中,用包包裹,可以看出收藏者曾用化学试剂进行保护。北大的相关专家学者对竹简进行了清理、剥离、处理,并进行了排版、拍照、记录。
在竹书存放处,可以看到竹简保存情况良好,表面一般呈褐色,质地硬实,字迹清楚,墨色黑亮。这些竹简宽度一般在0.5-1.5cm左右,长度也从十几到五十多厘米不等。其中,《日书》(类似“黄历”的占卜用书)等书简上保存有朱红色界栏和图画,色彩鲜艳如新。竹简上的文字抄写极为工整,至少有七八种不同的书风,或古朴,或飘逸;或刚劲,或凝重;各具特色,堪称汉代隶书中的精品,书法艺术价值也极高。
为了保护好这批宝贵竹书,相关专家学者参观竹书原件时,均被要求戴上口罩,避免二氧化碳浓度与水蒸气湿度超标。其实,我们只注视着一张张高清晰度照片,也可以亲切触摸到那个两千二百年前的汉武大帝时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批穿越近两千二百年时光,幸存至今的宝贵档案的全貌:竹简按长度,分为长、中、短3种规格,长简大约长46厘米,相当于汉尺两尺,三道编绳,内容为《日书》等选择类数术文献。中简同样用三道编绳,长30至32厘米,相当于汉尺一尺三寸至四寸,大多为医药类古籍。短简为抄写在先,然后编连,按照这种状况看,王国维当年所谓简牍开本遵循“简六牍五”,简长以二尺四寸和一尺两寸为主的论点已经不适应近年来简牍发现的现状。
《日书》等竹简上有红色界栏,图画和文字颜色鲜艳如新,多数竹简都有契口和明显的编绳痕迹,文字绝大多数书写于竹黄一面,仅有一些篇题书写于竹青一面的上端。尤为珍贵的是,这批竹简的内容为各类古代典籍,内容涵盖了《汉书·艺文志》所划分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等6大类古籍,而非以往数次发现常见的律令、文书档案和遣册等公私文书。
迄今《老子》最完整古本对于《老子》一书的校勘整理极有价值
王国维曾按古代简牍的内容和性质进行分类,为三大类:第一大类是小学术数方技书,涉及《苍颉》、《急就》、《力牧》、《历谱》、《算术》、《阴阳》、《占术》、《相马经》、《兽医方》等多种典籍;第二大类是屯戍丛残,其下又按内容分为簿书、烽燧、戍役、廪给、器物、杂事等六项;第三大类是简牍遗文,主要汇集各式书信。王国维的分类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中国古代竹简、竹书的分类标准。事实上,尽管百年来出土竹简、竹书数量剧增,但其内容仍不出王国维所列的这三大类别。
北大竹书,超越了王国维的分类法则,三大类标准已无法准确涵盖其内容。大量的与传世文献有差异的先秦经典,已经亡佚的不为后世所知的新出土文献,共同构成了这批竹书的特质。如果一定要对此增加一种分类标准,那就是“文化经典”——如迄今为止所见最完整的简帛古本《老子》、亡佚两千年的战国贵族政治教科书《周驯(训)》、西汉早期编撰的秦末历史《赵正(政)书》、时代最早而篇幅最长古小说《妄稽》等。
北大竹书中的这批文化经典,就单单以我们的历史常识为范畴,来看待其独特价值,也会颇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比方说,我们都知道汉代初年重“黄老之术”,而并非“独尊儒术”。这批竹书中没有发现儒家经典,却发现了最完整的简帛古本《老子》,就是汉代初年这段思想史的明证。汉代人如何解读与理解《老子》,“黄老之术”又是如何与汉初政治思想相联系的,这些相关问题,北大竹书《老子》就能给出目前最为完整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