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上海市场上走访发现,蛇年挂历出现滞销。作为曾经炙手可热的年货,挂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销售低谷。
上世纪50年代:作为外宣礼品限量印刷 主题为各地山水风光
上世纪70年代:进入市民生活 多以样板戏和英雄人物为主题
上世纪80年代:成为家居重要装饰品 以国内电影明星照居多
上世纪90年代:史上最红火时期 呈现清凉美女、名车和洋房
进入21世纪:愈发多样化却日渐式微 被小巧灵活的台历取代
对于挂历商贩来说,蛇年还没开始,似乎就已经接近尾声。
日前,记者在上海市场上走访发现,蛇年挂历出现滞销。作为曾经炙手可热的年货,挂历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销售低谷。
然而,记录时间的工具并没有消失,只是发生了改变,从墙上移到桌上,又被人攥在手里。
溯源:第一份挂历在上海诞生
1954年,新中国的第一张挂历在上海诞生。
出于外宣的需要,1954年,中央委派上海市制作了一批挂历。“当时上海的设备先进,技术工人的水平比较高。”84岁的徐昌酩回忆。他时任上海外贸广告公司设计部负责人,负责全国15家公司挂历的制作和编辑。
第一批挂历共有7种,均由6开进口的铜版纸制作,为了对外宣传中国,上面印着黄果树瀑布、漓江等各地风光。这批挂历只印刷了5000本,作为礼品送给跟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
而在坊间,当时最常用的日历是“号头”(上海话)。
“号头”是手撕式的日历牌,上面印着公历和农历,是普通市民掌握日期、节气的主要工具。
62岁的市民刘德保回忆,上世纪60年代,每到年底,他的母亲都带着5个孩子到曹家渡买年货,包括在新华书店里买对联和新年“号头”。
上世纪70年代,挂历开始进入了普通上海市民的生活。每逢过年,单位都会给职工发挂历,图案以样板戏和英雄人物为主题。工人刘德保把挂历和对联一起摆在客厅正中央。家中换上新挂历,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挂历几乎是家中唯一的装饰品。挂历做得精美,意味着主人所在单位的福利不错,往往会引来邻居和亲友的羡慕。
每年,刘德保都要用笔在挂历上勾下3月5日和12月26日。前者是学雷锋日,后者是毛泽东诞辰日,每年的这两天,工厂食堂都供应红烧肉面和排骨面,大家能美美地吃上一顿。
鼎盛:《小屋新装》销量百万本
上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风气的逐渐宽松,在家里能挂一本外贸挂历,是一件 “扎台型”的事情。在80年代早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就着手挂历的制作,主题以电影明星居多。
春节之前,市民前往上海外贸广告公司排队购买,因其紧俏,挂历图片的作者也只能拿到三本挂历,以充作稿费。
“那场面不亚于现在邮票发行。”徐昌酩说,当时甚至有陌生人在公司门口等他,就为求得一本挂历。
当时,每年4月在上海举办的全国挂历订货会都有上千家公司参加,场面可以用疯狂来形容。
每到10月,新华书店开始售卖挂历,这几乎要占用一个楼层。在空中拉出三排钢丝,两个铁夹子固定,再贴上一个号码牌,每一款挂历就这样展示在市民眼前。摩肩接踵的人们仰着头挑选自己喜爱的款式,在收银台报上号码牌和购买数量便可。“新华书店都要被挤瘫了。”上海画报出版社年挂历部主任朱永杰回忆。
除挂历以外,便携的年历卡也颇受青睐。在徐昌酩的记忆中,年历卡是继纪念章后最火爆的“互换物品”,价格一度涨到了5分钱一张。在大世界门口,甚至有人用一个蹄膀换一套年历卡。
据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挂历经营部总经理钱力军回忆,挂历销售最火爆时,一本挂历的印数就能达到30万至50万本,年利润可以达到800万元。高额的利润引发了“挂历大战”,1990年12月,挂历大战的火爆场面甚至登上了《新闻联播》。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挂历出版进入到前所未有的火爆期。这一时期的挂历的图案以清凉美女、名车和洋房为主。一本以室内装修为内容的《小屋新装》的挂历销量甚至达到100多万本,被业内人士叹为传奇,拍摄者裘家康说:“它符合当时人们对家庭装潢审美的需求。”
对于印刷厂来说,挂历就是生产指标的保障。“挂历就是厂子一年的奔头。”一名印刷工人说。如果当年挂历销路好,厂里的年利润就有了保障,而余下的挂历会作为福利分给工人。
刚拿到分发到的挂历,很多印刷工人就摆开地摊卖挂历,由于价格比新华书店里便宜,很受市民欢迎。这曾经是齐齐哈尔路上的一景。
而且,随着市场的活跃,挂历也逐渐成为了不少企业的宣传手段,印着包含公司产品的图案,印刷不但追求图案精美,还用鎏金工艺,将公司名称和联系方式印在显著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