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行的艺术》一书中,阿兰·德波顿这样写道:“如果我们在加油站,还有汽车旅馆等地方发现了生活的诗意,如果我们为机场和火车车厢所吸引,其原因也许在于,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实实在在的场景,使我们能暂时摆脱因循僵滞的日常生活中难以改易的种种自私的安逸、种种陋习和拘囿。”
旅行作家和旅行者的不同,也许就在于:能否在异域的世界找到“生活的诗意”,并把它表达出来,引起更多人的共鸣。阿兰·德波顿算不上旅行作家,因为他并不把旅行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且乐于分享。比尔·布莱森是世界公认的最有趣的旅行作家之一,看看他的这些书名:《哈,小不列颠》、《一脚踩进“小”美国》。他说,“旅途发出海妖之歌般的蛊惑”,引诱他一次又一次地上路。不过他不认为自己是旅行作家——“真正的旅行家都要冒险,睡硬地,我却总是住旅馆”。哦,老比尔太谦虚了,他不算的话,那些给时尚杂志拍一堆风光照片写旅游指南却大言不惭自称“旅行作家”的人算怎么回事?
为什么旅行?日本人石田裕辅说得好:“不去会死”!他抱着一种“死了就算了”的豁出去感——当然,只有这样才走得成。
石田裕辅的《不去会死》推出简体中文版时,不止一个人把“不去会死”读成了“不会去死”。“不去会死”和“不会去死”差别可不是一点点,“不会去死”气场弱爆了,而且透出一种妥协的意味。事实是,有80%的人想环游世界,但真正成行的,却只有不到1%。说起来一言难尽,各种顾虑,其实就是不敢。
所以像“我就是想停下来,看看这个世界”这种煽情的书名总是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因为太多人不敢,所以只能在别人的文字里旅行。《走吧,张小砚》、《去,你的旅行》、《再穷也要去旅行》、《像嬉皮那样晃荡行走》……它们成了瞻前顾后的屌丝们最大的安慰。
既然各种不敢,那不如学法国人塞维尔·德·梅伊斯特,1790年此人推出了一本《我的卧室之旅》,号称“室内旅行”第一人。这种旅行方式成本极其低廉:只需要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脑袋和一件舒服的睡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