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出版,历时数年
百卷本《中华文化通志》编辑出版工作的大幕从拉开到谢幕历时三年半之久。我深深地知道,一方面,这部煌煌四千万字的巨著,通贯五千年,涵盖各领域,卷帙众多、篇什浩繁,牵涉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艺术、科技、教育、民族、宗教、民俗、风情、疆域等方方面面;另一方面,由于是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著述,书稿在学术尺度、文章结构、编写体例与文字风格等方面千差万别,参差不齐,因此如何不负萧克将军嘱咐确保编辑出版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整个编辑出版过程中,我曾先后8次主持召开由编辑部全体人员和决审室、美编室、出版校对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的编辑工作会议,评价书稿总体的质量,明确严格把关的要求,把握编审排校的进度,协调各个环节的衔接,部署每一阶段的任务。我还近百次召集编辑、审读、美编、出版校对等部门有关人员,专题研究编辑加工凡例、书稿审读把关、排校力量组织、装帧设计方案、印装部署落实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编辑出版工作陆续进入发稿、审读、排校、付型阶段后,作为总决审,我亲自审阅了100部书稿的全部初复审意见和审读意见,处理了大量学术上的疑难问题,审阅了100部书稿中涉及党和国家各项有关政策及政治敏感问题内容的编辑加工处理文字,凡编辑工作尚未到位的,或退还责任编辑补做,或推倒重来;在签发审读校样时,我逐一审阅了100部校样的编校、通读质量,对校样中的疏漏或不足之处提出了明确的处理意见;在对付型清样所作的最后一次全面检查时,我再次对每部清样的质量作了把关,仔细查阅了每部清样中经检查而夹出的每一张浮签,对确实需要精益求精的文字,或明确批示处理意见,或亲自动手改定。
《中华文化通志》能够高质量地编辑出版,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上海人民出版社有一支高素质的编辑队伍,编辑部28位编辑和参与决审的16位编辑均是具有相当学识水平、长期从事学术类图书编辑工作的同志,更加重要的是他们都具有一颗不计得失、默默无闻地为文化建设作贡献的金子般的心。不少书稿交稿时质量较为薄弱,是经过我们的编辑反复退修和加工后才得以完善起来达到出版标准的。这100部书稿中的每一部都经过七审八校,远远超过了三审三校的一般出版流程,编校人员在其中的心血可想而知。在编辑出版工作中我们共编发了几十期工作简报,将编辑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处理的情况与编委会和全体作者沟通,得到了萧克将军和编委会的高度重视和赞扬。
《中华文化通志》编辑部主任是朱金元同志,副主任是虞信棠同志,他们都为这部巨著的出版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虞信棠同志更是功不可没。为了确保这部巨著的出版质量,在全部审校工作进入最后阶段后,我决定成立整稿小组,实施印前整稿工作,具体由虞信棠同志负责此事。虞信棠同志日以继夜对100部清样从文字内容到版式规范作了逐页检查,提出了大量极有价值的意见,可圈可点之处比比皆是。经过整稿,有的作了内容的增补,有的作了进一步的文字润色,有的调整了章节标题,有的对学术观点作了仔细的推敲,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书稿的质量,杜绝了可能疏忽的差错。
《中华文化通志》装帧设计和印刷制作工作堪称一流。封面装帧设计是著名设计师吕敬人同志精心之作,就大型图书的设计而言,好像国内还没有哪套书的设计能出其之右。而这部巨著的校对制作印刷工作则是总监制郁椿德同志组织社内16位同志,本着高度负责的态度用时三年一次推出的,也做到了一丝不苟。1999年9月,这部巨著以精深的学术质量和完美的出版质量荣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殊荣。
十多年过去了,《中华文化通志》首印的5000套已经全部售完,经与编委会商量,最近又重印了2000套。在此之时,翻看当年的编辑工作简报,回想起当年与同志们一起不分昼夜、辛勤劳作、悉心审校、严格把关的情景,一份职业满足感、幸福感依然回荡心头。我常常在想,如果历史真是一面面“铜镜”,我们就是铸就“铜镜”的手艺人。尽管“铜镜”上不曾篆刻上我们的名字,但是我们的手艺将与历史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