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谈网络书店的问题。
台湾的实体书店向来非常有效率,今天发书,明天全台湾书店都看得到,这样好的效率,全世界找不到。过去台湾的图书通路也很多,有所谓十大通路,包括邮购、直销等等,分得很细,如今很多通路都不存在了,网络书店异军突起,得天独厚,越来越有竞争力。网络书店的优势,在没有店租压力,也没有库存压力。他进货不必太多,根据销售补书,所以退货率很低。这是他的天生优势,没有逆物流,也减轻出版社的库存压力。
有人认为是网络书店把实体书店的人潮抢走,其实并非如此,仔细说来是整体的网络使用,包括虚拟社群和游戏等等,把书店人潮抢走。因为网络使用已成为非常重要,也占去大量时间的日常行为,所以实体书店越来越难以抵挡,而网书则左右逢源。
如果网络将成为重要的销售管道,以美国为例,目前网络书店的销售,大约占市场规模的一半。大陆也是这样的比率。将来或许还有增加到六成的空间。相形之下,台湾网络书店的占比就太低了,大约只有两成左右。所以台湾的网络书店绝对有再成长一倍的空间。
台湾的网络书店目前是博客来一枝独秀,若为整体产业着想,此时需要另一家规模够大的网络书店,作为博客来的竞争对手,一方面扩大网书销售占比,一方面鼓励创新,提升网书的销售服务。
举例来说,网书的最大优势,在其信息的反应反馈,因为每一笔销售都有充分的顾客资料,这么有价值的信息,能否立即反应在页面的调度上呢?这类事情,目前博客来仍有改善空间,如果加入竞争机制,改善与创新的速度一定会更快。
不过,网络书店的建制,必须具备规模,门槛很高,投资不小。第一代的网络书店可以直接从卖书起家,如今再作,除非是亚马逊或当当等网络书店跨海投资,否则应该是从事电子商务的公司比较容易进入。例如大陆的京东商城,这几年扩展网书部门,成长迅速,非常成功。以台湾来说,最具优势的候选人,应该就是PCHOME。尤其PCHOME的物流作得非常好,完全自主掌控,是否要进入网书领域,只在一念之间,客观上毫无困难。
为了整体产业链着想,出版界应该努力游说各种人选,投资大型网络书店,且无私的给予协助,减少其进入障碍。促成这件事,对出版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否则等到实体书店瓦解,市场一片悲观,那就更没有人愿意进入了。
最后是电子书的问题。
从美国的电子书经验,可以知道,数位出版并不同于电子书,在线阅读也不同于电子书,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电子书的读者,跟传统阅读纸本书的人,并没有甚么不同,这在美国是已经被确定的事。所以,电子书与纸本书是互相调配的关系,电子书跟出版社也无法分开,他们是载体不同,不是行业不同,这在现在已毫无疑问了。
电子书目前的成本结构、商业模式,都可延续纸本出版而略加修改,它们思考逻辑是一致的。它只是换一个方式呈现。PDF与EPUB两种格式已成为主流,技术上成熟可靠,也绝非障碍。电子书与传统出版,只有中下游的平台分销商不同,上游则大致不变。换句话说,同样一本书,可以用两种不同的载体,创造两个方向的收益。
过去我们认为台湾不容易形成电子书市场,是因为规模太小,没有人愿意投资整合产业链。但现在面临难关,也许我们应该反过来想,如果出版界不团结起来整合,还有谁可以整合呢?如果业内人士继续彼此观望,电子书终究是镜花水月一场空。
在这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不可以一起来许个大愿,希望台湾成为华人地区最早拥有中文电子书市场的地方呢?
如果有这样的企图心,我们就进一步来想想,现在要做的是甚么事?从供需结构来看,眼前有两个门槛要跨越。一是要有足够数量的人拥有阅读器。二是要有足够数量的新书供应。现在是供需两方按兵不动,互相观望,所以没有良性发展。
要有多少人拥有阅读器才够呢?初步以每月一本的购买力评估,大概五万人拥有阅览器,这个市场就能成立。反过来看,要有多少新书可供选择?刚开始每个月至少要有五十种新书,也就是目前连锁书店新书规模的十分之一。如果也能达到各种图书通路排行榜上的书,至少一半都有电子书,那就更加没问题了。
这两方面的条件同时达到,其实不难。前两年,电子书的话题热过一阵,但因为规格不统一,新书又少,所以没成功。这样的矛盾,台湾、香港、大陆都有,谁会先解决呢?很显然,台湾必然先解决。因为台湾出版产业链最完整,门槛最低,所以最容易成功。
如果此时有厂商愿意投资发行五万个阅读器,配合各种营销优惠,我们出版界的人,包括目前的版权代理商也不能置身事外,一定要掌握时机,尽力配合,共同承诺至少每个月都有五十本新书供应。这样的整合,由资金雄厚的厂商带头,业界则要形成共识,全力协助,令其困难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