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万人拥有阅读器,并可在好几个网上平台购买,加上出版社的承诺,版权公司的合作促成,这事就可能。如果顺利,一两年内,电子书可望占图书销售的一成左右。这事谁都无法单独进行,需要大家联合在一起才行。
电子书的成立,过去只有博客来有资格促成这件事,但几年下来,他们明显志不在此,只好退而求其次,由出版业合组联盟来促成,并邀请相关产业加入。谁先加入,成功了,将来谁就是电子书的规格制定者,也会是华文电子书的一方之霸。
另外,如果亚马逊愿意加入台湾电子书市场,其实也很容易获得成功。虽然市场规模不如大陆,但风险几乎没有。作为华文电子书的起步,这是最好的选择了。
电子书是出版社的本业,这是顺势延伸,并非转型,早作晚作都要作,业界朋友千万千万要有此共识。如果我们不理会、不在意,电子书当然不会在台湾发生。但如果我们一起发愿促成,那结果就会很不一样。
以上说的三件事,一就编辑力与编辑人才来说,属于固本的事。另两件就网络书店与电子书来说,属于调整产业链的事。简单陈述如上,期待各方师亲好友赐教。
【编后】通读“苏拾平:台湾出版业当前面临的三个问题”全文,觉酣畅淋漓。这是一篇非常值得学习和分享的文章。苏拾平先生是台湾大雁出版基地的董事长,王思迅先生是大雁旗下出版品牌“如果”的总编辑。在编者有机会亲灸苏先生时,多能聆听到他有关产业层面的思索和讲道,因此本文延续了苏先生惯而有之的“结构思维”特色。思迅在文中使用的“结构主义者”一词,是对苏先生思维模式最为精准的描述。二人有关台湾出版产业链的现状和未来的脑力碰撞,经由思迅才华横溢的文字输出,使得编者在读稿中抚掌击节、连声叫好,实属情难自禁。
文中提及的三件事,其实是出版业固本健身的三大要害问题,关系到出版产业链上的三大关节:内容、渠道和行销。编辑力是贯穿内容、渠道和行销的能力,是出版社摁在指端的核能武器的按纽;文章把编辑力放在诸问题之首,不仅是写作顺序使然,更是要传递出重中之重的心意,视其为出版产业的固本之道,(参见原文文末点题之处)。当下的渠道状态,网商高歌猛进、实体书店四面告危,它们之间并存、替代或融合的情势,虽然扑朔迷离,但总体没有疏离渠道的原有宗旨和题中之义。电子书——正如文中所言:电子书和出版社,不是行业不同,而是载体不同——构建数字阅读时代的产品行销模式。这种提法,举重若轻,以此进言出版社合纵连横,快速推进电子书市场,实行纸本+电子书策应的行销模式,对出版商在心理上可起到很好的舒缓作用。
从这三大要件来看,台湾的情形与大陆相比,有相通,有差异。相通处在于全球产业链发展大势的趋同一致,两岸都无法逃避,这使得在渠道“网(商)进实(体店)退”的现状以及电子书市场迟迟难以起动的问题上,大家颇觉话题投机。但由于各自的市场体量、市场主体有着区域的特色,因此大同中有小异;而在编辑力这一出版业固本问题上,大陆同业与苏拾平先生的担忧可能更会小同大异。大家都会担心编辑力的丧失,但他担心的原因是通路退缩导致编辑练习不足。我们很可能是出于相反的原因。无论如何,这篇文章中提出讨论的三大事情,都是出版业立足现在、把握未来必须关注的重点问题。还望读者诸君积极献言,参与讨论。如愿以长文表达意见,请通过百道网的“在线投稿”提交您的大作,我们衷心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