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苏公(苏拾平)最近犯一个口头禅,开口闭口就“台湾出版产业链正面临崩解的危机”。苏公是一个结构主义者,认为产业荣景主要归因于合理而有效率的结构(产业链)。我比较后现代,相信利润和权力的重新分配,可以重整结构的布局。两人聊天,一搭一唱,也可以成戏。所以把最近聊天的话题,铺写成文,用一个煞有介事,但也的确值得重视的题目,称之为“台湾出版业当前面临的三个问题”,供出版同业参考。
台湾出版产业链正面临崩解的危机,要从发行的基本模型已受到破坏开始讲起。过去十几年来,出版界普遍使用一种发行的基本模型,或者说是单书营运的基本规模,简单描述,就是起印量三千本,一年内实销两千五百本以上,剩下的书,立于不败之地,慢慢销售即可。
根据这个模型,有些看好的书,起印量可以多一、两千,若评估不乐观,就少印五百、一千。当然,这样的模型并不包括畅销书。在掠长补短的情况下,三千本的起印量,和两成左右的退货率,就成了一个理想的、可持续经营的发行数字,也是大部分编辑最常伸缩依循的工作尺度。
二○○五年之后,这个模型开始受到挑战。原因是实体书店销售下滑,退货率增加,影响所及,连锁书店开始改变结帐方式,盘商也推出各种保留款措施,而对出版社来说,则是出版品种、选题的大调整。这个挑战,逼着出版的上、中、下游作出更有效率的整合,不过,最后的结果并不算太成功。
如今,挑战又来了。这一年多来,实体书店的销售率又开始另一波的下滑。主要指标是各地的盘商,以及某些连锁书店。从下滑的幅度来看,未来一两年内,实体书店正面临崩解的危机。出版产业链开始松动,当然,过去这个三千本的起印模型,因为实体书店吸纳不了,也必然随之崩解。
没有可信赖的日常工作模型,每一本书都像在买彩券或赌博,出版会变成甚么样子呢?情形令人忧心。
出版产业链如何因应这一次实体书店的危机呢?这里有三件事情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一是一旦实体书店萎缩,台湾的编辑力如何持续?二是网络书店还有向上成长一倍的空间吗?三是互补性的电子书市场成立条件为何?
这三件事可以说是台湾出版业的当务之急,我们很希望业界朋友一起加入思考,如果因此产生共识,也不妨相互联合,一起来促成某些事,让出版产业链调整更加健全有效。
先说编辑力的问题。
出版业是内容加值产业,当然编辑力就是台湾出版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台湾出版业比其他华人地区更加突出的原因。台湾的编辑力,大约是在一九九○年到二○○五年之间,因应通路的变化慢慢发展完成。这一段时间,养成了新一代的编辑人才,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大家应该为此感到骄傲。
在出版产业链十分顺畅的时代,编辑力很容易得到发挥,但现在通路衰退了,专业的技艺变成杀鸡的牛刀,甚至被视为累赘,长此以往,再好的编辑,也会因缺乏练习而生疏退步。
编辑力的具体内容,大约包括选题定位、读者引领、编辑技术与成本控管等四项。这需要见识、眼光、美感和灵活的调度能力,也需要有基本的财务概念。过去二十年中,台湾累积了一群兼具这四种能力的优秀人才,与欧美或日本的编辑人才相比,不但毫不逊色,甚且过之,这是台湾出版业的最大优势,千万不可中断。如果埋没了这些技艺,台湾出版业也就暗淡无光了。
这样的编辑力,在台湾养成,而不是在其他华人地区养成,其实跟诚品书店有某种微妙关系。因为过去的诚品书店,最乐于跟编辑深入沟通,也非常支持编辑的构想,使某些在国外都不可能出版的书,在台湾却可以出版,而且还能获利。这是台湾编辑力非常重要的支柱。当然,二○○五年之后,通路在变,诚品也在变,这就让曾经繁花盛开的编辑力,在寒冬中显得无用武之地,或者很可悲的竟变成多余的能力。
为了让编辑力得以持续,我们应该有些作法,给他们练习的机会,发挥的空间。这需要大家一起来设法。例如,我们有没有可能来募一个基金,每年补助一百本代表编辑力的好书呢?让编辑力超乎市场所需的那些能量,可以继续得到开展?
事实上,只要是有编辑力的书,通常都不需要全额的补助。你只需补助他的编辑力超过市场需求的那部分即可,让他从赔钱变成小赚。这样的补助,也许是二十到三十万(新台币),绝对不必太多。一年补助的总经费不过两三千万,却可以维持编辑力的持续,这很值得我们来努力促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