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斯彭文稿》译后记


    亨利·詹姆斯(1843年4月15日-1916年2月28日)是美国十九世纪后半叶小说家,其父亨利是哲学家、神学家,其兄威廉·詹姆斯是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他出身殷富之家,自幼即羡慕古老的欧洲文明,遂频频往返于欧美之间,1875年起即定居伦敦,一生在伦敦生活了将近半个世纪,最终成了英国公民。

    詹姆斯的主要作品是小说,此外也写了许多文学评论、游记、传记和剧本。他的小说常写美国人和欧洲人之间交往的问题;成人的罪恶如何影响并摧残了纯洁、聪慧的儿童;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艺术家的孤独,作家和艺术家的生活等:这表明作家对个人道德品质的浓厚兴趣。这是深有文化教养的知识分子所怀有的人文主义倾向,而不是人们所熟悉的对贫苦大众的人道主义同情。作者赞美优美而淳厚的品德,把个人品质高高置于物质利益甚至文化教养之上,个人品质和他人利益高于一切。

    亨利·詹姆斯的游记是世界文学史上的游记经典。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法国掠影》(1885)、《英国风情》(1905)、《美国景象》(1907)以及《意大利风情》(1909)是亨利·詹姆斯游记系列之中的扛鼎之作。

    詹姆斯本人长期旅居欧洲,对19世纪末的美国和欧洲的上层生活十分熟悉,在他的小说和游记中,都充分体现了对两种文化保持着既爱又恨的复杂态度:美国人和文化质朴纯真,但目光狭隘,过分关注物质和财富积累,欧洲人优雅有文化,但尔虞我诈,同样是为了追求财富,却采用阴狠的手段。这种文化的差异,形成了詹姆斯小说创作中的潜在思维,也成了他的小说的核心主题。

    两个世界的文化对比和冲突,即通常所谓的“国际主题”,从早期的《黛西米勒》和《贵妇画像》就有明确的描述,到了后期的三部重要作品(《鸽翼》、《奉使记》和《镀金碗》),表现得尤其激烈。热恋中的情人可以共同算计来自美国的拥有无限财富的病重女子,利用假恋爱和假结婚骗取美国女子的财富,等美国女子病逝之后再复合(《鸽翼》);同样热恋中的情人,也可以分别“恋上”单身父亲及其女儿,目的同样是攫取父女的财富,并给自己作掩护(《镀金碗》);美国人可能质疑欧洲文化的腐朽,认为欧洲的情爱皆是骗局,所以美国的富婆派遣未婚夫到欧洲寻找儿子,让儿子回到美国继承产业,而那个“使节”却被欧洲文化和欧洲人的魅力所俘虏,自己也留在欧洲(《奉使记》)。

    在这种文化的冲突之中,遭殃的是“爱”。在詹姆斯的小说中,几乎没有瓜熟蒂落的爱情,纯粹爱情和物质追求之间的抉择总是十分艰难的,而詹姆斯所选择的,几乎都是放弃,或者是主动的放弃,或者是死亡等被动的放弃。


    《阿斯彭文稿》即是典型的文化冲突和爱情悲剧小说。

    小说以英国传奇浪漫诗人拜伦的故事为原型。英国的出版商获悉,这位伟大的诗人在意大利威尼斯有位情妇还活在人间,这位情妇的原型是雪莱夫人的同父异母的妹妹,曾经为拜伦产下一个私生女,最重要的是,她还保留着拜伦的一些遗物,包括书信和文稿,于是,英国出版商千方百计获得那些文稿,委托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前去威尼斯,伺机攫取。很巧合的是,拜伦(小说中称为“阿斯彭”)的情人原是美国人,因此这场捕猎行动就是欧洲与美国的对峙。与詹姆斯小说的主流格局不同,那个老妇人是缺钱的美国人,而欧洲人是有钱的欧洲人,企图用钱作为工具要索取更大的价值。而与詹姆斯其它故事相同的是,欧洲人所采取的手段,也是通过假恋爱,将谈情说爱作为谋取利益的途径。男主人公通过他的红粉知己,找到那个人家,借口租借房子,住到了豪宅里去,然后又靠近老妇人的侄女,通过虚情假意,博取那个老处女的欢心。与《鸽翼》等其它小说相同,美国人终于洞察了欧洲人对方的诡计,当然,这次与从前不同,欧洲人不仅要巧取,而且,巧取不成之后,甚至于采取鸡鸣狗盗的举动,居然撬开人家的书桌的抽屉,结果被老妇人抓了个现行。不过,美国人还是充当了救世主,将文稿给了对方,却放弃了爱情。这一点和《鸽翼》的结局完全相同,美国人展开了宽阔的优雅的“翅膀”,为欧洲人作了很好的掩护。

    《欢乐角》是一篇带有魔幻色彩的小说,主角是个长期旅居欧洲的年轻人,因为他的“欢乐角”,也就是他的老屋面临拆迁,所以回到美国处理相关事务。回到老屋里面,他幻想着如果留在美国,而没有到欧洲去,他会变成什么样的一个人。答案是他将会是一个钻进钱眼里的商人。很有魔幻效应,他在老屋里隐约看到他的另一个自我,即留在美国的那个自己的影子,但他天天晚上到老房子里去找那个幻影,始终没有正面遭遇。在小说的高潮,他终于见到了,但那次遭遇几乎是致命的,他差点就死在那个影子的手里。这个遭遇带有象征的寓意:他的两个自我是相互不兼容的,是你死我活的,不过最终结局,现实还是战胜了幻想,不管有多么的艰险。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