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作者以笔名卢克·莱恩哈特示人(与主人公名字重合显然也是为了混淆现实与虚构的界限),真名乔治·柯克洛夫特(George Cockcroft),1932年生于美国。在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了心理学的博士学位后,他开始在大学里任教。除了教授心理学之外,他也教授禅宗哲学及西方文学。在给学生授课的过程中,他产生了创作《骰子人生》的想法,于是便开始进行掷骰者的生活实践。之后他决定以此为素材,进行《骰子人生》的创作。小说于1971年在美国出版,之后曾在多个国家被禁。但随着近几年来这本小说的再版,《骰子人生》一书又开始吸引了大量当代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注意,并在21世纪掀起了新一轮的掷骰热。据说小说出版后,莱恩哈特辞去了大学的教职,开始专心写作,并成为所谓“掷骰教”的领袖人物(正如小说中所写的那样,他也有不少狂热的追随者,但他只是个抽象的领袖,并没有多少实质的“传教”活动)。之后,他的行踪飘忽不定,有人说他曾在地中海的一艘帆船上生活过,并给人教授英语,也有人说他去了一个苏菲派的旧营地,在湖边修行。而世人所知道的他最后的通讯地址是在纽约市的迦南镇一个叫卢克山的地方。
在《骰子人生》出版后,他又先后出版了《真足女》《厄哈德书》《漫漫归途》《异想之旅》《寻找掷骰者》《掷骰经》《裸身对世界:一个有爱的色情故事》《耶稣附身乔治》等作品。
卢克·莱恩哈特的小说大多探讨有关自身、幻象、自由和机遇等问题,他尤其关注当代西方社会抑制大众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形成机制。《骰子人生》在问世之后的30年里,不仅在文学史上创造了一个另类的奇迹,小说中的“骰子”和“掷骰哲学”也成为一个被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如戏剧、摇滚歌词)反复提及的符号,成为现代西方文化的重要典故之一。以下截取的是一份不完全统计的“骰子”渗透在文化中的种种表现:《骰子人生》先后催生了两部戏剧,一部由保罗·卢卡斯撰写底本,由尼尔·福斯特的伯明翰剧院公司排演的《骰子屋》;另一部是由加文·罗伯特森创作的《六面体男人》。来自英国曼彻斯特的秋天乐队创作了歌曲《骰子人生》,灵感就来源于这部小说。这首歌收录在1979年发行的唱片《拖网》里;英格兰乐队Star27受到这部小说的启发创作了《骰子人生》,另外还有一首歌叫《骰子日历》,在这首歌里他们设想了一种特别的骰子:骰子六面分别用数字2~7标记(六个数字加起来总共是27),人们可以通过投掷这种骰子来做决定;英格兰Talk Talk乐队创作的歌曲《如此丢脸》的灵感同样来自《骰子人生》,这本小说是乐队成员马克·霍利斯最喜爱的书籍之一;“波谱会吃了它自己”乐队的《X,Y&Z》借鉴了《骰子人生》里的一句话,在这句话里主人公预言未来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即谁要是相信“我即他人,他人即我”,谁就会被视为神经错乱;《骰子人生》及其宣扬的生活观念成为很多部电视纪录片的题材; 死亡旋律金属乐队At the Gate的专辑《灵魂的屠杀》里的两首歌《灵魂的屠杀》和《谎言世界》都对这部小说做了不少引用;在昆丁·塔伦蒂诺的电影《四个房间》之“来自好莱坞的男人”一节中,切斯特在逼迫敲钟佬泰德砍下他朋友的一只手指的时候把泰德称为“掷骰者”;瑞典流行/朋克乐队Millencolin有一首歌《我随意》是对《骰子人生》的致敬,这首歌以卢克·莱恩哈特的视角展开;电子音乐艺术家艾菲克斯·特温曾署名“掷骰者”发布作品;丹麦乐团“杰肯菲提”在创作歌曲《掷骰子》时显然也受到了这部小说的影响;在本里克撰写的《此书必将改变你的生活》的“第272天”一章里摘录有选自《骰子人生》的若干章节;《骰子人生》还可以被视为丹尼·渥伦斯创作《“是的”先生》以及后来同名电影的灵感来源,虽然丹尼在书中的态度远比卢克·莱恩哈特积极;在英国天空一台播出的电视剧《高空》第二季的第19集中,主角们遇到了一位松鼠装扮的男人,这个人的生活方式与《骰子人生》的主人公一模一样;威尔士乐队“疯狂街头传教士”的歌曲《帕特里克·贝特曼》也提到了这部小说,歌词中写道:“莱恩哈特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男孩”。 在2007年初,网上曾流传出一段视频,画面中已70多岁的卢克·莱恩哈特头戴一顶牛仔帽,目光刚毅,对着镜头,他仍旧是在劝告世人要小心社会给我们布下的陷阱,不要被对自我的定义所缚,鼓励人们通过“有节制地掷骰子”,去实现我们体内的多重个性,以此获得心理的超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