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伪造的自传,作者卢克·莱恩哈特也是一名真正的精神病学博士。他将自己的奇思妙想和生活经历揉为一团,为自己塑造了一个行为激进,耽于享受的替身。他习惯采取一种智商颇高的冷幽默来表现身边的事。由于总能接触到奇特的疯子(天才或白痴),所以了解到一些罕见的深邃体验。精神病人的放纵让他对自己的生活和身份感到厌烦,他逐渐也变成了病人。而且他比那些病人放任自流,病人只是无意识的疯颠,他是有意识的疯狂。
本书的理想读者是那些精神处于分裂边缘的人。正常人遵从正统文化的教训,会按部就班地打造统一而完美的人格,所以意识不到这本书从绝望和抑郁中暴发的力量。精神分裂者害怕人格的僵化,对本书所描写的苦难感同身受,僵化产生的焦虑能迫使人想要自杀。荣格对此有很深的认识,所以他的一句话被当成本书的引言之一:“我的目标是将病人带入一种流动、变化、生长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再也没有什么是永恒固定的,也没有什么是僵化不变的,只有摆脱了这种绝望的境地,病人才可以开始探索自己的本性”。
本书前半段写得非常紧凑,卢克·莱恩哈特医生为了自己的骰子教信仰,经历了很多冒险和磨难,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有毁灭的可能,但他保持住了自己的疯狂,而且没有毁灭掉。这些地方写得紧张有序,非常引人入胜。他自己的疯狂,还有他的病人和情人的疯狂,统统被搅和在一起,读来有惊心动魄之感。
这本书曾被《英国电讯报》评为50部邪典小说(cult fiction)之一,邪典书的主要特征在于强烈的盅惑性,它们要有比传销宝典更强大的洗脑能力。这种书一般由智商远高于常人的阴谋家所写,而又被那些远比世人冷酷的野心家奉为福音;它通常具有一种特殊的法眼,能看穿这个世界不曾为人觉察的弱点。不过,这本书只能算半本邪典小说(200页之前),前半部写得惊心动魄,后半部则完全乱了阵脚,丧失了收场的能力,连文体也变得凌乱了。
或者也可以把本书当成一部邪教伪史,在这个邪教中,骰子是“上帝”,卢克·莱恩哈特则是“亚伯拉罕”。在《圣经》里,上帝为了试探亚伯拉罕的信仰,就让他将自己的独子做成燔祭献给自己,但又在最后一刻派天使阻止了他。书中,骰子也给了卢克和“杀子献祭”差不多的指令——离开家庭。但是骰子却没有派天使救他于苦难。他的生活陷入到疯狂的犯罪之中,最终只好以装疯卖傻来救自己——正是如此,小说的后半部分只好写成一个滑稽、粗俗的闹剧。最终这本书变成了一个批判中产阶级生活的道德小说,或者说生活指南。
实际上,卢克·莱恩哈特创立的掷骰教只能适用于那些有生活保障,选项足够多的上中产阶级。一个出身于底层的人大部分时候不仅没有六个选项可选,而且大部分时间也别无选择。所以这本书只反映了中产阶级的悲哀——生活的僵化、麻木,规则化,被迫充当社会纠正机的悲哀性,掷骰子只是中产阶级反抗生活的方式之一。但是掷骰子的不便之处,在于人要做抉择研究,认真地制订骰子选项;一个掷骰教的幸运儿,也许可以在每次都掷出让他满意的选项,但是他最后也将过劳而死。
《骰子人生》里有很多色情描写,如果删减得当,它会成为一本情节完整的黄色小说,但它的观念不是开放的,而是放纵的,很多禁忌打破了的乐趣。卢克·莱恩哈特医生可以与他认识的所有女人发生性关系,但他却没有胆量分享他妻子与别的男人的性经验。在这方面,他又显得十分保守,所以在一些关键时刻,他可耻地怯场了。因此这本书被人看成是一个已婚男人利用骰子实现自己的性幻想的书就不奇怪了。一些保守主义思想的残渣影响了这本书反叛的格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