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又有两部著作首次与我国读者见面

  今年恰逢法国文豪雨果诞辰200周年,其两部一直没有被介绍到我国的名著《威廉·莎士比亚》和《我生命的附言》最近由团结出版社移译出版,不仅填补了雨果研究的缺憾,也为广大读者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欣赏这位19世纪的文学巨匠提供了文本。 

    《威廉·莎士比亚》写作于流亡期间的1864年,是一位文学大师与另一位文学大师的精神会晤。当时,雨果的儿子弗朗索瓦·维克多追随其父流亡异域,面对旷日持久的流亡生涯,他决定翻译莎士比亚的全集来打发时光,这是《莎士比亚全集》忠实且较早的法文译本。雨果写作这本《威廉·莎士比亚》的初衷是把这个法译本引荐给读者,但是雨果立刻“被主题本身所吸引,因为莎士比亚,所有涉及艺术的问题都涌入他的脑海。”于是他借莎士比亚解释了艺术的使命和人类思想对人应负有的责任。雨果在书中说:“伟人和天才看来都必须有一种高傲的孤独”,在雨果的心目中,“莎士比亚即我”,这部书是“借莎士比亚抒发雨果”。正像《理想藏书》所说的,雨果对这位比自己早了两个多世纪的伟大天才满怀崇敬之情,在叙述莎士比亚生平的同时,他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才思,浪漫的思绪遨游在几千年西方文明史中,把其中为数不多的天才找出,用最精辟的语言评述,然后声明自己的文学信仰,把它写成了浪漫主义运动的声明书。 

    这部一气呵成的作品,不仅才思敏捷,思想独特,语言也显露了恢弘的气势,所以让·贝特兰·巴雷尔称它是“史诗和大海般的巨著”。 

    与《威廉·莎士比亚》的一气呵成不同,雨果随笔集《我生命的附言》则是日积月累的成果。作为整个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文豪,雨果同时是个思想深刻、知识渊博的人。他不光对文艺有精湛的领悟,对生命,对宇宙,对灵魂,对历史,他都有自己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思想的火花随时迸发。本书由他的秘书整理,在出版时分成了“思想”和“灵魂”两部分,可以把它看作雨果“精神上的自传”。这些仿佛大声疾呼出的声音,在今天的读者看来,仍有振聋发聩的震憾。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本书的编者,追寻着雨果的思绪,为两种图书配插200余幅插图,给读者最直观的感受,阅读中仿佛进行的一次美的旅行。 

    雨果是法兰西的,更是世界的,当然也是中国的。美的东西是永恒的,是要流传后世的。我们今天纪念雨果,更要继承前人的文明遗产,这也是团结出版社为这套丛书命名为“发现遗产”书系的初衷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