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悲惨世界》走了,媒体轰炸的硝烟还在空中挥之不去。一出戏十几天票房捞进一千几百万!谁说中国人不爱看戏了?中国的同行们终于明白了,不是我们没市场,是我们的戏不行。说得更严重些,是我们的做法,我们对整个文化产业的认识有问题。不用说,短期内我们是克隆不出这样的业绩的,只好看着明年《歌剧院的幽灵》再来大赚我们一票。这些老外怎么这么会赚钱?为什么我们自己就只会赔钱赚点吆喝,赚点早已贬值的“奖”?《悲惨世界》真让人悲叹!

其实,光学人家如何赚钱是学不出精品来的。百老汇虽是世界剧坛顶尖的赚钱机器,最大的本领却并不在拼命赚钱,我们千万不要被他们在上海的票房看花了眼。戏剧是个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劳动力的要求和报酬又相当高,不可能像机械复制的影视那样大赚快赚。百老汇人熟知这个经济规律,赚钱颇有节制,只图细水长流,多年来统一的最高票价只有纽约人平均月收入的2.5%,最低才1%(相当于上海的25到10元!)。从来没有人会策划上一个戏三五场就收回成本赚一票,戏是演给人看的,即便能卖高价演一场就保本,又有多少意义?百老汇音乐剧的低价决定了必须演上四五百场才能收回成本,这以后才能赢利。去年有人办了个公司,为几个一票难求的戏包销少数480美元的贵宾票,但绝大多数剧组都敬而远之,他们不想让大众娱乐的百老汇变成富豪俱乐部——从长远看那只会断自己的财路,而且也违背了搞戏剧的初衷。 百老汇薄利多演的做法可“苦”了所有的从业人员,再大的腕也得认认真真给观众每周演上八场戏,一演几个月甚至几年,一场也马虎不得。百老汇唯一的中国主角王洛勇最知道这中间的甘苦了,那是我们这里绝大多数的明星绝对受不了的。这里常见的是某些头顶“高雅”光圈的明星,自得于“小众”的圈子,一个月能出场亮几次相就能算劳动模范了。 演出市场的短期赢利策略和我们对“文化产业”的误解有关。这个词好像与Cultural Industry相对应,但在我们的媒体上却总是指文化的商业行为,似乎因为政府不再包养文艺团体,就必须全面商业化。殊不知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大量非赢利性的文化,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就决不能赚钱只能贴钱,但它们创造的就业和消费也是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文艺的专业性也不能等同于商业性,美国外百老汇许多戏剧水准并不比百老汇差,在学者的眼里,非商业性的外百老汇还更有创造性。发达国家的古典音乐和歌剧、芭蕾团体都是非赢利性的,它们因为高雅而难以养活自己,必须有国家和各种公私基金会的赞助,但谁能说大都会歌剧院不代表最高的专业水准?其实《悲惨世界》在西方倒没有我们的媒体给它贴上的“高雅”标签,高则高矣,雅却不然。音乐剧更准确地说是“高俗艺术”,因而是商业操作,无需国家帮忙,也不要任何赞助。 真正需要国家和社会各界赞助的是具有较高艺术和社会价值但又无法在市场上独立生存的文艺。在欧美国家,接受赞助的艺术就是非赢利性的,就有了公益性的义务,票价决不能太高,各种开支都必须经得起政府对非赢利性组织的严格检查。非赢利性艺术也要做市场,不能说不赢利就不演了,应该是无利多演,尽量多演少贴。也常有剧目在演出中做大了市场,可以转而进入商业性操作,那就不再享受非赢利性的待遇,不得再拿赞助。不管是赢利的还是非赢利的,一致的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尽可能多的好的文化产品。 21世纪是体验业也就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世纪,赢利和非赢利性的文化产业都将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在文化产业方面政府最好也要进行宏观调控,抓大放小。小是指具体项目,大则是法律和体制。当前急需的是建立起健全专业公正透明的文化拨款和捐款的机制,既鼓励企业和富人设立基金会为非赢利性文化捐款,也鼓励文化人沉下心来,扎扎实实地创作演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 愿《悲惨世界》给我们带来的不是悲叹而是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