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一个“全”字

    赵武平谈《艾略特文集》出版历程

    经历过上个世纪80年代的“西方文学”热潮的人,应该都能够记得艾略特这个名字。当时的高校中,甚至有着“开谈不讲艾略特,读尽诗书也枉然”的说法。其实,早在20世纪初期,国内就已有学者翻译和研究艾略特作品。他的重要诗歌和文学批评论著大多有中译本,对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著名诗人徐志摩、卞之琳、穆旦等都坦言受其影响颇深。

    直到现在,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全集才首次在国内推出,让人感叹“迟到了20年”。在诗歌越来越边缘化的今天,上海译文出版社为什么会出版这样一套诗人的文集呢?这套文集的市场前景究竟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副社长赵武平。

    赵武平表示,虽然相对大众趣味而言,诗歌不再受宠,但对于严肃文学爱好者,或者希望灵魂得到净化和提升的理性读者,诗歌仍然必不可少,而且以后也不会彻底退出。“作为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艾略特的著作在世界各国都是无可置疑的经典作品,相信在中国第一次整体出版,应该会受到读者的肯定和支持,虽然未必能成为畅销书,但也不至于会亏损。”赵武平颇为乐观地说。

    “其实,出版《艾略特文集》的计划在10年前就有了,版权也是在2002年就已经达成了合作意向。”赵武平告诉记者,《艾略特文集》是上海译文出版社所设计的“系列诗人丛书”之一。该丛书还包括正在编译中的《帕斯捷尔纳克诗文集》、《阿赫玛托娃文集》、《茨维塔耶娃诗集》和《米沃什诗集》等等,因为涉及语种和国别的跨度较大,这些系列进展都不太顺利,因此时间跨度比较大。而这套文集的版权最初正是赵武平谈下来的,2002年在一次国际书展上,他和艾略特曾经工作过的英国费伯出版社直接商洽达成的合作意向。

    《艾略特文集》是三代英国文学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译者年龄跨度很大。“这是出版过程中我们面对最大的困难,也是整个文集出版缓慢的原因之一。”赵武平介绍说,编辑部的同事在配合陆建德主编收集整理旧译和约请新译过程中, 需要比对校勘不同译稿,严格遴选更加优秀的译稿,针对原著进行学术性的编辑加工,这个过程很漫长,也特别需要编辑的耐心细致和专业知识配合。

    在这套文集中,除了诗歌以外,还收录了艾略特的论文、戏剧等作品。赵武平告诉记者,这是艾略特的戏剧首次在中国成书出版,“戏剧卷”收录了艾略特所有的诗剧作品。“翻译界前辈李文俊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的一批优秀学者,为戏剧卷的翻译做出了重要贡献。”他认为,就国内学术传统认识而言,艾略特的诗歌作品更受欢迎,研究成绩也相对突出。但是,如果要全面了解艾略特对现代派文学的贡献,必定要参考他的戏剧成就,而且也很有必要着力研究他的理论作品。而这一套新出版的《艾略特文集》,正是给了人们这样一个机会。

    一种很有意思的戏剧写作方式

    张守进 (上海外国语大学,《家庭团聚》译者)

    可能艾略特自己也感觉他写的戏剧没有那么完美,包括《家庭团聚》的剧本,艾略特一开始自己认为写得并不好。到了二战以前各个剧场演的时候都说这个剧本最后的结论有点突然,因为前面铺垫得非常好,悬念特别多,主人公具有典型的古希腊戏剧作品里的那种有宗教、神学方面特征的,再加上哈姆雷特式的思考,结果最后却是一个像诗歌式的突然结尾。但是自从他去世以后,搬上舞台的戏剧表演证明这部作品非常受欢迎,在各大剧院上演都很卖座。

    这个剧本我自己在翻译的时候感觉比一般的戏剧作品是有一定难度。他插入一些像古希腊典型性作品那样的,人物突然跳出戏剧本身,对情节来做价值判断的片段,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戏剧写作方式。戏剧对剧中人物的刻画也非常细致,对话非常诗意和哲理化。在剑桥图书馆,我查到艾略特借了很多书,都是戏剧评论,包括别人对他的戏剧评论的书。在我看来艾略特可能比亨利·詹姆斯这一类作家更有现实意义。二战以后艾略特被发掘出来,他的作品包括他的文学评论不仅在诗歌和评论方面有贡献,在戏剧方面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