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书出版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辞书作为知识的范本,更应坚持精益求精、质量至上,更需要“笃实严谨、精审细校”的治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编辑追求。辞书出版工作要发扬编纂修订《辞海》的精益求精的作风,注重学习新事物、积累新知识,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潜心创作、扎实创新,努力推出更多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产品,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真正要把质量至上贯彻到辞书出版中去,必须要从根本上加强质量保障。

  一是人才保障。提高辞书出版质量,编辑出版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一个好的产品与一支好的队伍往往是互为因果的。好的编辑出版队伍能够创作精品、创造品牌,而好的产品能够带出一支好的编辑出版队伍。任何时候,编纂辞书都是一项十分辛苦而又功德无量的工作,编纂人员和编校人员除了具备渊博的学识和精湛的技能之外,还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有积极进取的事业心和荣誉感、矢志不渝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创造有利于充分调动编辑出版人员积极性的环境和土壤,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出版家、编辑家,为提高辞书出版质量提供人才基础。

  二是规划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对辞书编纂和出版高度重视,1955年就开始规划,曾制定了字词典出版计划,《1975—1985年中外语文词典编写出版规划》、《1988—2000年全国辞书编写出版规划》,后来辞书规划纳入了国家重点出版规划之中。正是在国家出版规划的实施推动下,《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等一批大型辞书的编纂出版,填补了辞书出版的诸多空白,产生了良好的外交、社会和经济效益。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国家统筹,通过辞书出版的中长期规划,打造一批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独具特色的高品位、高文化含量的精品辞书,切实发挥辞书出版在整个文化教育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三是政策保障。建立完善国家主导、项目引导、政策支持、打造精品的辞书出版机制,进一步加强对辞书出版工作的支持:①加强资源配置。要把出版资源的配置和精品生产挂钩,在政府主导的重大辞书出版项目中引进竞争机制,将出版资源向生产辞书精品多、具有良好社会信誉和专业过硬的出版社倾斜。②实施精品战略。利用一切渠道,加强辞书精品力作的宣传和推介。今年,我们将推荐一批经典辞书,确定其品牌地位,推动辞书精品力作在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方面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③加大资金支持。国家出版基金建立伊始就给予《大辞海》项目2600万元的资金资助,今后要逐年加大对《辞海》、《大辞海》这样的精品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④加强质量管理。政府继续开展辞书专项质量检查整治工作和出版社等级评估工作,对存在胡编乱造、抄袭剽窃、虚假宣传等问题的要公开曝光、严肃处理。对于不合格的辞书,一律召回,强令退出市场。进一步规范辞书出版资质管理,严格辞书出版准入制度,对不具备出版辞书资质的出版社一律不得出版辞书,已经获得资质而出现粗制滥造辞书的,取消其资格甚至出版权。

  四是组织保障。凡是大型辞书,必须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或高级别的编审委员会,由行业领导或著名专家主持。出版社要有专门的机构负责,吸收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参与工作,集思广益、交叉审稿,充分发挥学术民主,坚持百花齐放,把正确导向、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人类智慧统一起来,更好地传播科学真理和人类文明。

  (柳斌杰 作者系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此文为作者6月7日在上海《大辞海》主编会上的讲话,有删改)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