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可凡:医生·主持人·作家

  曹可凡 知名主持人、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

  1987年因主持《我们大学生》与《诗与画》脱颖而出,相继主持中国第一个谈话节目《东方直播室》和第一个游戏节目《快乐大转盘》。主持之外,曹可凡勤于写作,出版了多部作品,包括理论专著《节目主持人语言艺术》、《谈话节目主持艺术》等;散文集《画外话》、《阳光素描》、《与克林顿握手》等;以及访谈实录《表情攻略》、《美丽攻略》等。

  作为上海电视台的当家男主持,曹可凡带着新作《道·业·惑 “实”说主持》一亮相全国书博会,就受到了众多读者的追捧。《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在感受他主持人“魔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主持人以外的人生。

  曹可凡半路出家做主持人,他的老本行是医生。1991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正式担任职业主持人,其朴实而又不乏睿智的主持风格,受到人们的喜爱,也让他很快成了上海电视主持人的男一号。

  曹可凡说,医学教育背景是他做主持人最困难的一点,也是他最得意的一点。学医超强记忆力和逻辑思维对他做主持人给予了极大的帮助。“我基本上是边做、边看、边学,所以我可能获得的知识比较驳杂,没有体系性”。他认为,这次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道·业·惑 “实”说主持》既可称之为学术著作,也可称之为专业教材,集结了八个专题讲座和两个节目案例的文本,包含了“什么是好主持人”、“好主持人评价体系是什么”等舞台主角的核心经验。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没有理论框架和体系,是碎片式的、经验式的,其对话体的形式保持了对话口语的特点,更鲜活、更生动。

  “以前觉得很多主持理论书缺乏操作性,所以想出这样一本用‘临床经验讲述主持心术’的实战书,算我25年的‘临床经验’,25年主持生涯的一个小结。”曹可凡倡导,主持人要以最快的速度进入“一知半解”,别人说厚积薄发,主持人见多识广,却未必门门精研,所以要“薄积厚发”。书中类似的传道授业,比比皆是,最讲究“于不疑处有疑”。

  曹可凡的博闻强记在主持界赫赫有名,但成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无论何时,他都会挤时间记下自己的所得所想所思。“阅读和写作应该成为主持人的必修课。”曹可凡对自己的阅读有要求,最起码一个星期要读一本书。

  与此同时,他会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获取知识。“人都应该敞开探索之心。”说起这一点,他深有感触:去亚特兰大大学,在校史资料室,找到了宋氏三姐妹的油画、成绩单还有书信;在日本沙林毒气制造的大本营,见到了奥姆真理教当年和村民签署的土地租赁协议,落款正是“教主”麻原彰晃。

  曹可凡记得,他和摄制组一起去日本藤泽,去了才知道,那个70平方公里的小地方,正是中国音乐家聂耳遇难的地方,一路上,摄制组突发奇想,去找聂耳的墓。“寻找也是一个有趣的主题。在买纪念花束时,正好遇见当地‘日中友好协会’前任主席,在她和现任主席的指点下,找到了郭沫若题词的聂耳墓碑。在祭奠时,他们提议我去市长家听听聂耳的故事,巧了,市长的妈妈正是‘义勇军进行曲’的日文翻译,当地的学校学生都会唱日文版的《义勇军进行曲》,这是不是太出乎意外了?旅行中的收获得来全不费工夫,去个景点也许要靠照片来搜索回忆,但是这样别开生面的寻找之旅,有谁能忘记呢?”

  谈起阅读,曹可凡说,阅读是一种过程,哪怕是半个小时,便能够让自己的心在喧嚣的世界里慢慢的沉浸下来,当你翻过每一页的时候,实际上翻过了一段历史,翻过了一个时代。“曹可凡认为,经常写东西能够尽可能地让口语表达更加的规范,更加的严谨。特别是在趣味与心态都日趋粗俗化的当下,我希望每一个主持人在主持时都能够带有一些人文色彩,带上一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能够有一些感召人的力量。”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