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夜晚》故事梗概:
由1957年迁厂至上海县虹桥乡田林地区而兴建的工人新村中一个叫“茉莉”的女孩的心灵轨迹。作为移民第二代,她对自己的身份没有特别深的认同之感,甚至随着社会动荡,这样的不认同贯彻了她的整个青春期。得到家族认同这样简单的梦想却因为社会动荡等因素,呈现了一个特别曲折的过程。最后她用一个非常惨烈的方式,过完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青春期。
她的写作道路很顺畅,先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后一路写下来,写到现在。得过33届台湾《中国时报》“时报文学奖”散文组评审奖以及第38届香港青年文学奖小说高级组冠军。《你所不知道的夜晚》是最新的长篇小说,跳开以往80后写作者的私人化写作视角,转身向城市的历史去看,写父辈和祖父辈的故事,写的还是熟悉的城市角落。
我们访问了这位在写作界崭露头角的年轻姑娘。
一个封闭环境内,挤着那么多一生一世,但其实门口就有两个通向遥远的通道。
田林的象征意义
《申》:怎么会想到要写一个父辈的故事?这个视角在80后写作者中很少见。
张怡微:我开始是想写上海田林这个地方,大过于要写父辈的故事。田林现在地段很好,离上海万体馆、徐家汇那么近,但其实田林在清朝时就已经有小闸镇,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都是上海县虹桥乡,不算上海市区。后来,仪表厂、邮电厂,从市中心迁到田林,兴建新村。上海人总归很不情愿的,要有一个理由吸引他们去,就说那里可以用煤气。除了工人新村,还配套了一个小学,好像搭积木一样,搭出一个局,再往里面放人,有了人,就有了市民精神,有了精神生活。我写的就是这些移居的人。
《申》:田林地区在那个年代的上海似乎有象征意义?
张怡微:田林完善而封闭,因为封闭,人的思路才会这么偏执。我自己很重视田林的象征意义。第一,它地理位置的特别;第二,它的配套设施很完善,教育、医疗机构都有,它甚至还有一个火葬场,不用跨区一个人的生老病死都能完成,它是向内的。但是呢,田林有个蒲汇塘,咸丰年间就有,还有一条铁路,一直到1997年才拆掉的徐家汇火车站。一个封闭环境内,挤着那么多一生一世,但其实门口就有两个通向遥远的通道。
小说和故事最大的区别,是它用现实的材料,但要拼组成一个奇异的新东西来。
对白很有趣?我妈以前就是唱沪剧的
《申》:你什么时候开始写作的?最开始写的是什么?现在回头看,觉得那个作品怎样?
张怡微:高二的时候,参加“新概念”比赛,写的都是童话。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我开始写作选择的题材离自己的生活还是比较远,而后随着年龄增长越写越近,现在又开始逐渐拉远。我挺喜欢我最早写的那些小故事,我现在写不出来了。这也是童真的丧失。另外一方面,每当我回忆起自己最初的写作是站立在虚构之上,我就觉得我还有机会,以后可以做得更好一点。
《申》:我看你写的很多,是从一开始就很顺利吗?
张怡微:我算是比较顺利的。所以写完童话以后,开始在杂志上写各种校园小说,写电影评论,又转型比较专心地离开了校园题材。每个阶段我想要完成的工作都完成的不错。
《申》:你在复旦读的是哲学本科,这种训练对你的小说有影响吗?
张怡微:一定会有的。最重要的就是对于社会的认识。这背后有我对一个年代、人、地域和心理,有我自己的判断和认识。所谓认识,比方说,这个人物为什么会没有好下场,我会站在一个时间与空间的交叉点上去考量。
《申》:可你后来硕士选择读复旦大学中文系,为什么呢?
张怡微:因为我想读文学写作专业的小说方向。我们有写作课,但主要还是自己写,边写边琢磨。其它专业训练也能帮你培养起对于文学的认识,培养自己成为好的读者。我在哲学系的时候乱写,写得很多很多。进了中文系反而写得少了,以前写小说没有“认识”的。现在刚刚知道要学认识,还要学在小说中建立故事与“认识”的关系。简单说就学到了这一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