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图书出版风生水起 2011年出现了不少好书

  不管从哪方面看,出版界的2011年都是丰收且与众不同的一年。2011年出现了不少好书,尤其是非虚构类和人文社科类。

    虽然电子阅读比例上升明显,电子书成为关注焦点,还有人将传统的纸质出版归为“夕阳产业”。但是,传统的图书阅读一时之间还难以被取代,而中国出版业在全球出版普遍下滑的大趋势下也“风景这边独好”。

  名人书:透完隐私谈人生

  代表作:林青霞 《窗里窗外》 白岩松 《幸福了吗》 孟非 《随遇而安》

  十几岁就喜欢林青霞,她的电影伴随着我的成长,也填充着学生时代我的课余时间。时过境迁,银幕中靓丽的身影不再,而昔日的美人如今成了作家,“窗外”的她侠义,“窗里”的她不乏柔情,透过她的《窗里窗外》,让我看到她的人生无论何时都充实而练达。

  《幸福了吗》是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十年行走、十年思考、十年写作的又一部发力之作。相比十年前还相对青涩的《痛并快乐着》,该书凸现了白岩松的成熟、睿智以及身在高处却清醒、平和的心境,是一部解读“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厚重作品。

  人到四十,不惑的年龄,经历了许多,自然有了自己的判断力。孟非的《随遇而安》,宛如在将人生之“惑”娓娓道来。作者的文字,通篇没有华丽的词藻,更看不见深沉的感悟,但平实的文字中却处处透露出一个成熟男人特有的俏皮与睿智。

  历史类图书:个人命运折射历史进程

  代表作:傅国涌 《主角与配角》 虞云国 《敬畏历史》 马国川 《我与八十年代》

  学者傅国涌推出的《主角与配角:辛亥革命的台前幕后》提出了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政治文化这一重要命题,由于中国社会转型之曲折,今天的中国人不得不一再面对一百年前中国人面对的问题,即我们的政治文化如何适应社会转型。这也让读者深入认识到传统专制政治文化与现代的政治文化的不同。虞云国的《敬畏历史》,萃聚作者30余年来各色文章合编而成,却绝非无所寄托。书中所选之文,或明或晦,都能折射出作者特有之史观。

  那些年,思想解放,百废待兴;那些年,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与查建英《八十年代访谈录》偏向文艺不同,马国川的《我与八十年代》更侧重改革史以及思想界的人与事。还记得那些理想吗?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像流星,又像是北岛所言“灯火辉煌的列车在夜里一闪而过”。时光难倒回,但那些曾有过的光亮仍长留心间。

    社科类图书:发展路径的深层探析

  代表作:葛兆光 《宅兹中国》 吕宗力 《汉代的谣言》 安东尼·刘易斯 《批评官员的尺度》

  葛兆光在他的《宅兹中国》中以一个中国学者的身份,深入思考有关“中国”的历史论述。

  吕宗力《汉代的谣言》告诉人们,其实在汉代,“谣言”就其本义来说是指民间流传的类似歌谣的传言。它与流言最大的区别不仅在于其歌谣、韵文的形式,更重要的是民众普遍认为它具有某种神秘的预言功能,是乱世先兆,且与天象相联,是一种以言论形式显示的天数征兆,因而可能对社会秩序有颠覆性,能预示和煽动起一场变故。

  《批评官员的尺度》讲述了一个发生在50年前的美国版“跨省”故事:因为一则批评性广告,警察局局长沙利文以诽谤为由,起诉《纽约时报》要求巨额赔偿,并在地方法院接连胜诉。面临倒闭之险的《纽约时报》奋起上诉至联邦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力挽狂澜,以九比零的比例推翻原判,确立了媒体、公众批评官员的权利与尺度。作者以此案为线,串连起百余年来美国民众争取言论自由的司法历史,同时也对媒体权利的滥用进行了深刻反思。

  生活类图书:小吃,旅行,浪漫科学

  代表作:舒国治 《台北小吃札记》 浦一也 《旅行从客房开始》 科学松鼠会 《冷浪漫》

  从清粥小菜、烧饼油条、担担面到胡椒饼、炸酱面、大肠面线,从旗鱼米粉、牛杂面、冬瓜茶到水煎包、卤肉饭、虱目鱼丸,没错,这些不过是台北街头最为常见的小吃而已,然则晃荡者舒国治的《台北小吃札记》这回硬是给数十种台北街头小吃一一撰写文字,虽以札记名之,细想倒好比给向来不登大雅之堂的凡俗吃食写了篇“小吃列传”。

  《旅行从客房开始》最早吸引大伙的是一张张酒店客房的手绘图。作者浦一也是日本的著名建筑师,因此他能用专业的笔法绘出全球一百多家客房的平面图、透视图、立体图;但更重要的是,他画出的不是硬邦邦的建筑图纸,而是一位旅行者细心的观察与感悟。

  看过《冷浪漫》的读者应该对科普知识的大众化印象深刻,那些冷冰冰的生物、化学、心理等知识,用一种略带“文艺范儿”的口气娓娓道来,让每个人都能对日常生活背后的科普知识有一个亲切的了解,在了解的基础上甚至对生活中的常识有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