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纸质媒体书摘年度报告》首发——2011年最活跃作家首推周国平、严歌苓

    《2011年中国纸质媒体书摘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外书摘》杂志在今天发布,此项调查从2010年开始,每年一次,通过样本观察分析纸媒书摘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报告》选择北京、上海、广东三地2011年全年发行量较大、具有代表性的13家有书摘版面或内容的纸媒为样本,调查时段为: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北京调查样本为《北京晚报》、《北京晨报》、《中华读书报》、《书摘》杂志;上海调查样本为《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中外书摘》杂志;广东调查样本为《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深圳晚报》、《深圳特区报》。样本元素(即被摘录图书)1526种,去掉重复图书,共计1475种;调查项目比上年略有增加,增加了图书定价、书名使用字眼频率等趋势调查。从发布的报告可见书摘选书的类别、图书的定价、最活跃的作家的年度变化。

    1475种样本元素中纪实文学类图书所占比例最高(50%),其次为人文社科(25%),两类占到总类别的七成半,是书摘的主力。这意味着纸媒读者对象比较成熟,学历、阅历、年龄较高,纪实类、揭秘类、时政类在这类阅读人群中向来都是有着广泛阅读基础的。

    从表1三地样本所摘图书摘录频次年度总榜中可以发现,除了名家作品外,纪实类图书基本与社会热点息息相关。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很多纪念图书出版上市;“苹果”之父史蒂夫·乔布斯的去世,其本人授权传记及国人编著的相关图书纷纷出版。文学类中,上榜的散文随笔多为明星所著,如《姥姥语录》、《窗里窗外》,由此可见明星能引发较高的关注度;虚构小说仅一本《刘心武续红楼梦》入榜,这意味着市场上引起三地共同关注的小说不多,而在广东榜单入选的《刀尖:刀之阳面》、《金陵十三钗》、《刘氏女》,只有《金陵十三钗》在《北京晚报》有连载,此外没有出现在北京其他样本及上海的样本中,是否意味着京沪读者更喜欢看纪实作品,更证实了那句话——“生活总比小说来的精彩”?生活实用类《吃的真相2》、《健康流言终结者》、《我在美国做妈妈》中,两本健康类图书与食品安全有关,这是上年同类榜单上所没有的,可见食品安全在过去的2011年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上榜图书,无论是借助影视,还是凭借名气,或者紧跟社会热点,基本都有其事件、人物本身所有的新闻热点可循。这些也是纸媒编辑们在选择书摘时所遵循的基本规则。

    调查显示,北京、上海、广东三地读者阅读口味有较大差异。北京阅读倾向现实主义明显,多选摘《高岗传》、《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这类带有明显政治色彩的纪实类读物;上海阅读倾向比较多元,更关注美食、关注健康、名人对话及旅游随笔类;广东阅读倾向是实用至上,广东同类年度榜单上,我们看到了京沪两张榜单上几乎没有的三类书:实用、励志、小说。

    图书定价继续上升,调查样本元素的平均定价为35元。纸媒所摘图书均为市场上受到关注的图书,这些书的平均定价为35元,基本上反映了一般图书(学生课本、政府文件单行本除外)的定价趋势,有一定的代表性。以市场较为热门的小说《盗墓笔记》第一集为例:2007年1月出版,定价为26.80元;2011年9月再版,定价为32.80元。不到5年,同一本书涨价6元。再贾平凹《秦腔》为例:2008年11月出版,定价为39.00元,2010年9月再版,定价为42.00元。不到2年,同一本书涨价3元。书价上涨之势可窥一斑。

    出版社活跃度以北京最高,上海、江苏次之,重庆、广西、湖南、湖北再次之。在表2 三地样本元素被摘录频次最多的20家出版社中,2010年排名首位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摘录频次55次),2011年被中信出版社(66次)所取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4次)在2011年位居第八。2011年排行第二的是三联书店(44次),2010年的位置是第十名,主要归功于台湾作家焦桐的两本美食书《台湾味道》、《暴食江湖》和维一的《我在故宫看大门》,摘录频率较高。2011年排名第三、第四的重庆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摘录频率均为40次,2010年的排列是第七名和第九名。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