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路径的深层探析——2011年部分社科类图书扫描

    认识当代中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GDP年增长平均超过10%,这是一种震撼。这种震撼不仅仅来自于社会物质的充盈,还包括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甚至还有“中国威胁论”的杂音。张维为教授在《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里,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这既是对世界秩序的适应,也是对国人的忠告。

    提到中国崛起,改革开放是无法回避的重要一环。《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思忆父亲胡耀邦》是胡德平回忆父亲之作,该书从胡耀邦的直接史料出发,径直探寻他的精神世界,务求解读他的心路历程,尤其是当他的心路思绪已尽,无路可走原地打转时,他是怎样在荒原上迈出的第一步。本书深度呈现了胡耀邦的一段心灵史。历史学家黄仁宇的《现代中国的历程》,一如既往地保持了黄仁宇纵横中外、从容讲解的风格,以及他看待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全球史眼光。

    怎样认识中国,不仅需要我们自我认识,还需要赢得世界的目光。作为著名杂志《纽约客》驻北京记者的海斯勒,自2001年起的7年中,开始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对于那些视中国为威胁者而言,事实的呈现,或许比一味讲道理更具力量。这就是《寻路中国》。

    相较而言,作为国际政治观察家长驻中国的日本人加藤嘉一,对中国社会尤其是百姓生活交际现状更为了解,在《中国的逻辑》一书中,他侃侃而谈的不是宏篇大论,而是奥数、蜗居、体改、户口、地震、学费、民工、礼让、红包等极具时代色彩的现象,透过这些现象,然后剖析中国人在看待问题,对待友人的思维习惯,由于言辞洗练,且贴近生活,读来朗朗上口。

    中国的发展路径

    每一个国家的发展,都是自己的史无前例。回首中国近代发展史,经历的曲折和伤痛无疑太多太多。

    丁学良教授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国内经济学者贩卖学术原则的愤怒。在《辩论中国模式》里,丁教授更注重理性的张扬,确认现实存在一种中国模式,并着重对这种模式的特征、演化过程、来源、成效等进行解答。同样关注发展模式,由谢平编著的《反思中国模式》一书,则表明了当前发展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中国问题学者郑永年在观察中国发展的同时,特别注重可行性建议,2010年,他有数本书面世,最不能错过的当是《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该书里有他对中国发展的困难与机遇严谨的评析。

    如果说郑永年等人关注的是宏观发展,那么熊培云一直以来更倾向于私我权益的关注。继《重新发展社会》后,2010年熊培云又推出了《自由在高处》,旨在从个体角度探讨身处转型期的人们如何超越逆境,盘活自由,拓展生存,积极生活。

    一直以来,学者于建嵘对社会底层极其关注,为农民工维权,聆听上访户倾诉苦衷,探讨“三农”问题等等,到底该树立怎样的《底层立场》,这本书凝聚了于建嵘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同时对精英阶层的思考。

    倾听底层,其实也是一种调查,毛泽东在1930年5月撰写的《调查工作》里提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郭于华在《倾听底层》采用人类学田野作业和口述历史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和探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作为社会下层的普通人——农民(包括农村女性和老人)、农民工、城市失业下岗工人等群体的生活经历和实践活动。

    对社会底层要倾注热心,但一个社会当如何科学运转,郑永年的回答还是构建社会。在《保卫社会》中,郑永年指出:政府应建立基本的社会制度,以保护人民的基本社会权利,促进公民社会的健康发育,避免转型期的社会问题演化成为社会危机,为中国的长期繁荣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

    2010年,是书市繁荣中的一个小小逗点。在意见领袖的努力、学者的勤恳、公众的关注下,这些力量必将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当然,同时也会促进社科出版物的进一步繁荣。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