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辈——从张元济到陈原》后记

    出版此书,需要有三点说明。
    其一,能够认真地阅读和论述十一位出版前辈,首先应该感 谢朱侠女士。她作为《中国新闻出版报》“读周刊”主编,经常在网络上游弋,不拘一格,找寻新的作者。2009年初,她在我的天涯博客上留言,从此我们有了联系。从交谈中我发现,朱侠是一位很有思想和主见的记者,她希望我能写一个“回顾六十年出版人物”的栏目,栏目的题目也是她起的,名曰“晓群书人”。我问这样命名是否妥当?她说没关系,接着又对我做了专访,发表文章《俞晓群:一位坚守文化的理想主义者》。更坚定了我写好此栏目的决心。所以说,能让我在近三年的时间里,始终坚持研究这个专题,首先应该感谢朱侠女士的命题与鼓励。
    其二,这是一个很难做的专题。十一位出版家名声太大,他们的生平介绍随处可见,我再复述一遍,有什么意思呢?为了写出一点新意,我针对每一个人物,重点阅读两类书,一是他们的全集或文集,对他们的思想、情操、文采、情趣等做一些深层的了解;一是后人研究他们的论文集和散在的文章,其中有许多与通常不同的声音,使我能够对这些人物做出比较客观、丰富和真实的判断。比如邹韬奋,关于他的研究文集有几大本,各种评论的争议之大,确实是我阅读前始料未及的。不过这样的研读是很辛苦的,他们大多是著作等身的人,像《吕叔湘全集》(十九卷)、《周振甫文集》(十卷),还有关于邹韬奋先生的各种研究著作不下十余种,一读就是一两个月。再加上日常工作的杂乱,认真地写出一个人物,真的很难很累。今天回忆起来,这一段“被动阅读”还有一些额外的收获,那就是使我对中国百年出版,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再想问题、做事情的时候,自觉有了一些底气。
    其三,本书只写了十一个人物,并无是我有意而为之。有几位出版家还是应该写出来的,比如陆费逵、姜椿芳、范用等先生,都是我仰慕的前辈。无奈我的写法太费气力,再加上2009年下半年,我来到中国外文局海豚出版社,回到出版第一线工作,整块的时间少了,写起这样的文章更加吃力。所以我只好将这个专栏放一放,希望将来有精力,再接续下去。
    最后,感谢沈昌文先生的序。还有此书的名字,“前辈”是陆灏先生所赐,“从张元济到陈原”是王为松先生在新浪微博上征集所得,在此一并致谢。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