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的发生,不仅仅是中国近现代史上重大的政治事件,同时也对中国数千年封建社会从思想观念到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巨大冲击,可谓中国现代文明进程中极其重要的节点。从民众的文化生活休闲新方式,便可见一斑。
经常读读报,顺便看看广告
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近代商业社会的逐步形成,以牟利为目的的商业报纸渐渐取代外国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报刊,成为主流,以《申报》《字林西报》《新闻报》为代表。
维新运动后,国人办报形成空前高潮,《循环日报》《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报纸均以政论为特色,报纸逐渐成为宣传政纲的喉舌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中国日报》《民报》《新青年》《民国日报》等党团报刊,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发挥过积极作用。
民国建立之初,民办报刊进入勃兴阶段,通俗性报刊尤其活跃,且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分门别类,充分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其间有许多因开本较小而被统称为“小报”的纯消遣性报纸风行一时,销路之畅足可与大报抗衡。
随着各类报刊的涌现,经常读读报,成为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顺便再看看广告。
广告是近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近代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的衍生物。中国第一个报刊广告刊登在1815年8月5日创刊的《察世俗每日统计传》。辛亥革命爆发前后,广告业在我国发展日渐成熟。20世纪20年代起,商品广告越来越受到工商企业青睐。到1935年,中外广告公司已经有100多家。
画报小说连环画,目不暇接
辛亥革命爆发,促进了近代中国出版事业的发展,以中华书局为代表的新型出版机构接踵问世,都是辛亥革命的直接产物。国人自撰学术著述和各类文艺作品不断增多,编定大型工具书和丛书,系统整理、重印古籍,在当时的出版界蔚然成风。其中,通俗小说和连环画两类书籍和普通民众的文化生活最贴近。
《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古典通俗小说被制成各种版本广泛刊印;当代作家创作的武侠、言情、侦探、社会写实等题材也颇受欢迎,虽大都格调不高,但在揭露社会黑暗、谴责军阀横暴、抨击封建专制、讴歌民族英雄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积极作用。更因其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迎合一般市民的口味,畅行甚广。连环画题材广泛,通俗易懂,形式看似幼稚,阅读对象其实远远不止儿童,而是深受众多识字不多的普通百姓喜爱。
对众多不识字的读者而言,图文并茂的画报显然比单纯文字的吸引力更强。20世纪初,照相铜版技术在我国新闻界普及,画报革命到来。《图画周刊》《星期画报》《申报画刊》等近代意义上的画报相继创刊,以取材严谨、印刷精美、讲求真实与艺术相结合而获得赞誉,在民众文化生活中造成了很大影响。1926年创刊的《良友画报》,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大型画报,初用铜版,后改为影写版,已经成为一部珍贵的历史性实录。
新剧正热闹,电影又“开场”
1907年,中国旅日留学生在日本东京组建春柳社,我国话剧先驱王钟声主持的春阳社在上海,先后演出《黑奴吁天录》,标志中国早期话剧(又称“新剧”)的诞生。此前,传统戏曲已在民间流传千百年,一直是民众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南京、上海光复。10月,上海各界在张园举行庆祝活动,我国话剧奠基人任天知率进化团献演《共和万岁》和《黄金赤血》等新剧,以辛亥革命为背景,表现革命者悲欢离合的故事。
表演新剧之风不久后广泛波及广州、苏州、杭州、天津、香港等地。从此,在东南沿海城市中,传统戏剧和早期话剧在剧场内争奇斗艳。而在北方和一些内地城市,及广大县城乡镇区域,传统戏曲仍是群众文化生活的主流。
19世纪最后几年,电影来到中国。1917年5月17日,上海大戏院在虹口北四川路、虬江路口开张,自称“唯一无二最大之华商影戏场”。当时上海已有十来家影院,皆由外国人经营,这是国人开办的第一家影院。因佳片云集,一度成为广大影迷心中圣殿。
到20世纪20年代,上海影院蓬勃发展,出现“好莱坞大戏院”“东南大戏院”“南京大戏院”“蓬莱大戏院”等一批国人经营的电影院,大光明影戏院更是中国的第一影院。
先登“楼外楼”,再逛“大世界”
辛亥革命爆发的第二年,1912年11月24日,上海第一家游乐场“楼外楼”开业。选址浙江路、九江路、湖北路相交的新新舞台。所谓“楼外楼”,就是在屋顶加盖的一个玻璃顶棚,供市民登高览胜,设说书、唱滩簧、变戏法之类的小节目。游乐场有两个卖点:一是哈哈镜,当时被称为“凹凸光之奇镜”,首次站在哈哈镜前,看到自己忽胖忽瘦、奇形怪状的模样,游人们无不笑得前仰后合;二是电梯,许多人不知其为何物,纷纷前往,一乘为快。“楼外楼”一炮走红,3年后,投资商经润三与娱乐大亨黄楚九合作,创办规模更大的游乐场——新世界游艺场,致使楼外楼不久后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