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出版带动“红色阅读”
今年是建党90周年和辛亥革命百年,国内出版界出版了大量相关红色图书。政治类,是关于青春和热血的史诗,如《建党伟业》、《苦难辉煌》;军事类,展现共产党人的艰苦奋斗,如《遵义!遵义!》;传记类,还原伟人真实形象,如美国著名学者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文学类,成就激情昂扬红色经典。一系列红色图书的出版,引发“红色阅读”热潮。同时,据权威统计,全国约有100多家出版社策划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选题400余种,如《孙中山传》、《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1911》、《辛亥风云录》等书,一经推出受到读者的追捧。
点评:有关建党90周年红色图书的阅读,可以帮助读者借此来回顾党的奋斗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而辛亥革命这一大的主题也在今年被出版人挖掘到了极致。实际上在如此多的“辛亥图书”里,写出新意并不容易。以《孙中山传》、《1911》等为代表的“辛亥图书”之所以能获得众多读者的喜爱,是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解读辛亥革命这段历史为前提的。
第八届茅奖落地惹争议
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于2011年8月20日揭晓,张炜的《你在高原》、刘醒龙的《天行者》、莫言的《蛙》、毕飞宇的《推拿》、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5部作品成功问鼎。其中长篇小说《你在高原》共39卷,归为10个单元,是张炜在22年时间里创作完成的,堪称中国新文学史上最长的长篇小说之一。结果一公布,立即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高度关切和广泛热议。热议焦点集中在《你在高原》长达450万字的阅读问题,这一“超大部头”长篇小说,显然超越了当下读者可能阅读的长度,甚至有公众质疑,这种连一些评委都未必读完的作品获奖,不但加重了观众对于茅奖的“困惑”,而且更加阻碍了公众对于“纯文学”领域的进入。此外,今年2月25日公布的《茅盾文学奖评奖条例》首次注明:将向持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重点文学网站等征集参评作品。这意味着网络文学作品首次有资格参与国家级别文学大奖角逐,但7部网络作品最终无缘茅盾文学奖。由此,也引发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评选标准应该分开的讨论。茅盾文学奖被网络写手寄予诸多期待,未料参赛的网络作品还是全军覆没。这一结果引起公众对茅盾文学奖的种种质疑,是否对网络文学规则过于苛刻、有无必要建立专门的网络文学评奖体系,一时间成为热议的话题。
点评:对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热议,归根结底是对“纯文学”的思考。这种热议也表明,当今公众和“纯文学”的脱节已十分明显,公众已经不太熟悉“纯文学”作品。这让人感到忧虑。关于网络文学与国家级大奖的关系,茅盾文学奖并非首个向网络文学敞开怀抱,早在去年,鲁迅文学奖向网络文学开放,最终只有一篇网络小说《网逝》入围,但还是与大奖擦肩而过。网络作家对茅奖的期待与失望,是否预示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将进一步融合或进一步分庭抗礼,同样值得关注。
追忆当代文坛巨匠史铁生
2010年的最后一天,我们痛别精神和思想的巨人史铁生。先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病逝的消息传来,引发文坛一阵悲声,他们纷纷表示,史铁生的去世是中国文坛的巨大损失,不少文化界人士在第一时间发表悼文,许多读者自发组织了读书会、漫步地坛、在798装置纪念墙前举行活动以示哀悼。不少网友引用《我与地坛》中的一段文字表达哀思:“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点评:虽然史铁生逝世于2010年的最后一天,但在2011年最初的几个月中,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媒体上。这位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的文学巨匠,以残缺的身体书写着丰满的理想。在近40年的轮椅生涯中,他把对生命、人生以及对社会的追问,凝结成几百万言感人至深的作品,鼓舞了几代人在逆境中坚强地面对生活。他在生命哲学和文学创作方面的建树,成就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的传奇,永远值得我们缅怀与追随。
拉美文学掀起旋风
2011年,中国出版界刮起一股拉美文学旋风,继秘鲁作家略萨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国内出版界最大的新闻之一莫过于新经典首次拿到了马尔克斯独家授权的《百年孤独》中文版版权。该小说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84年开始风靡中国,但在国内广为流传的近30年间却都是未经授权的版本,直到2011年新经典斥百万巨资购买《百年孤独》中文版权,该书自上市以来,短短的4个月,销量已超100万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