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传》:10年磨出的精品力作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张磊、张苹所著《孙中山传》一书,意义重大。正是孙中山“首先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虽然,“辛亥革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孙中山坚持了30余年的创建与捍卫共和的斗争,建树了不朽的丰功伟绩。我们以《孙中山传》作为对辛亥革命的百年献礼、对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纪念和缅怀,将孙中山作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旗帜,将更加激励我们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的决心。

    早在10年前,人民出版社就着手策划出版一部全面、深刻、公正的孙中山传记,一部研究性、原创性的传记。孙中山思想蕴涵丰富的宝藏,需要有研究能力较强的学者进行挖掘和总结,所以在选取作者时做了深入调查和慎重考虑。出版社最后选定当时的广东省社科院院长、孙中山研究会会长张磊先生。张磊以研究孙中山思想见长。他就读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时就选定孙中山思想研究作为毕业论文,并于1981年出版了他的论著《孙中山思想研究》,从而奠定了他研究孙中山的基础。后来又陆续出版了个人专著《孙中山论》、《孙中山评传》,参与主编《孙中山全集》、《孙中山辞典》等。这为撰写这部《孙中山传》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研究经验。不只是“十年磨一剑”,按作者的话说,他毕生在研究孙中山,这次是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在即将80岁之时做一次科研“冲击”。

    我是带着学习的目的和崇敬的感情拜读这部书稿的。通读全书书稿,感受到作者驾驭材料的高超能力和融会贯通的理论水平。全书征引图书300多种,其中多数为第一手原始资料。作者在宏观把握中国当时的历史处境的基础上,重点围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及三大政策展开深入探讨,并比较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纲领,分析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史论结合,有理有据。但编辑的职业本能就是给书稿挑刺,尽管书稿的作者是全国孙中山研究的权威,但我仍然不放过任何疑点和不规范的地方,并就此向作者写了近2000字的审读意见和修改建议。建议中除了要求作者规范注释写法、核对引文、删去重复引文和段落、规范用词外,还就几处前后矛盾、逻辑不通的句子与作者进行沟通。作者是资深专家,却虚怀若谷,非常重视编辑的意见,就我提出的疑问和修改建议一一作答和进行完善,并对出版社“高质量的”辛勤劳作表示感谢,体现了真正的大家风范。

    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尊重作者的创造性,是编辑在加工书稿时需要特别注意的。我在通读全稿的过程中发现,作者在内容安排上不合“常规”。书稿约40多万字,分上下两篇。上篇讲述孙中山的革命生涯,以叙述其革命实践活动为主,兼及三民主义思想的评介,占三分之一的篇幅。下篇专门阐述和评介孙文学说,重点评介三民主义,约占全书内容的三分之二。显然,作者重点在于孙中山的思想评介。历史人物传记,大多以记叙和点评人物活动为重点,而本书重点是对人物的思想做研究和评介。这样的写法无疑增加了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学术性,但削弱了故事性和可读性。这种“厚此薄彼”的写法,粗略看时,觉得不妥,但仔细一想,自有其道理:首先,已出版的各种孙中山传记图书,都对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有过详细的记叙,可以略写此部分;其次,一直有人企图否认孙中山的丰功伟绩、损害伟人形象,只有充分挖掘和肯定孙中山的伟大思想的巨大启蒙作用,实事求是地指出其局限性,才能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再者,作者对孙中山思想有精深的研究,自然要将其最得力的部分奉献给读者。说服了自己,才能充分尊重作者在内容上的详略安排。在关于革命实践活动的上篇中,很多历史活动都写得比较简明扼要,却重点叙述了“收回粤海关‘关税余款’和‘镇压广州商叛乱’”一节,这一节内容占所在章题下六节内容的60%,甚至接近一整章的篇幅。作者在这一节中详细叙述和分析了这次革命的过程,充分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相互勾结的复杂局势。1924年10月发生的商团叛乱更成为当时民族、阶级矛盾的焦点之一。围绕着这桩事件的进程,展开了尖锐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一方面,是广州革命政府同英帝国主义支持的、为买办阶级控制的商团以及地主豪绅掌握的部分“乡团”的斗争;另一方面,则是革命营垒内部的斗争——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以及广大工农群众、革命军人同国民党右派以及混迹革命队伍的军阀、官僚的斗争;而这两个方面的斗争,又交叉和融汇起来。从8月初旬扣械潮起,直到10月中旬商团叛乱被平息,事变进程波谲云诡、十分曲折。作者对这一过程做了详细的叙述和交代,从而使国共两党的政治分野初现端倪。通过这样的事实阐述,也就不难理解,两年后国民党右派破坏国共合作、发动反革命政变乃是历史的必然。相信细心的读者能体会作者这样安排内容的用意所在。上述两处不合“常规”的内容安排体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编辑予以理解和认同。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