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规模扩张带来的产品数量急剧增加,引起一些行业同仁对于产品质量及其社会价值的质疑。而且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利润率并没有同比增长,相反可能是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大量的退货与库存,加剧企业经营风险。
整个行业都在大肆扩张,极少数坚持自己特色路线的人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定性。
也许,只有退潮之后,才能看出到底谁在裸泳。
再次是渠道之殇。
多年来,图书销售市场并没有明显的增长,而销售渠道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网上书店的兴起,切分了图书销售的大饼,目前,一些出版商在网上书店的份额已达30%左右。
与此同时,2007年到2009年,民营书店减少了1万多家,生存日益艰难。其中的原因,除了读者的分流,还有房租、人力等经营成本的上升。
随着近几年房地产的升温,书店的房租价格也一路攀升。尤其是在一些一线城市,商业地租成倍增长,房租成本占到毛利润的30%-40%,成为一项很大的开支。风入松书店已经移至地下室经营,仍觉得房租难以负担。万圣书园的利润支撑除了醒客咖啡厅,还有很大一块来自于门面出租——万圣将一楼出租给交通银行。南京先锋书店一度有5家分店,目前只留下两个,旗舰店租用的是体育场的地下车库,而且先锋也不得不减少图书品种,增加艺术品销售以图生存。目前民营经营面积过万的大书城,只留下了两家,南京的大众书城,西安的汉唐书城。他们之所以撑下来,都是因为大楼是自己的物业,可以不付房租或少付房租。但就这样能撑下去也不容易,许多出版商怀疑他们持续经营的能力,对于向他们发货是非常保守甚至是坚决拒绝的。尽管许多书店也在变革图存,如挺身向前的光合作用,着力物流开发的天地合和,另类经营的纸老虎,以及积极迎接网络潮流的龙之媒,他们都在逆境求存,但做得也非常辛苦。从产业发展的形势看,这种情况非但没有好转的倾向,还有继续恶化的势头。
为此,我们建议,新闻出版主管部门向国家争取,对所有的书店减免税收,尤其是减免大众社科书店的税收。据行业资深人士估计,给全国的书店免税,最多也就20亿元。如此,不但可以推动产业发展,繁荣文化产业,还可以促进国民阅读,涵养书香社会。
近年来,我国积极建设文化公共服务设施,2007年,全国文化事业费达到198.91亿元,其中公共图书馆财政拨款39.54亿元。新闻出版系统也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农家书屋、益民书屋,每年农家书屋的建设资金达数十亿元。这些对于阅读促进和产业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但图书馆和农家书屋仍有一些不足,比如投入较高(要建房、要养人),网点有限,而且图书质量、更新与服务也存在一些不足。相比之下,为书店减免税收,实实在在增加图书销售网点、丰富书店形态,不但能弥补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不足,还能涵养书香社会,更能促进产业发展,应该是更为有效和长效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