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靠作品赚钱,北京市万书阁国际文化传媒总编辑、资深出版人邓光标说:“现在的作家靠写作赚钱,我觉得提法不妥。一个作家,一部作品,还要看附加值。在目前看,‘90后’作家作品发行量并不小,有的一部作品的第一版在一个省市的发行量就超了两万册,但目前的版税还比较低,这也涉及我国出版体制问题,发行分配问题,相信以后会逐步提高。”
80后有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春树等一批耀眼的代表作家,而“90后”却依然没有一个标志性作家,在图书市场上独领风骚的,依然是郭敬明及其旗下的“80后”们。
未来虽然并不平坦,但仍有很多“90后”希望通过写作改变命运。
2010年,青春文学畅销书作家饶雪漫高调签约10大“90后”新人,18岁的天津高三学生研小色就是其中一位。她的首部长篇小说《下一站,天后》即将发行。写作也开始给她带来好处,“正是因为写作,我有幸获得了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特殊类人才的考试资格。”研小色对记者说。
谁来关注“90后”?
2010年7月,在北京“90后”作家第一次联谊,李军洋被推选为联谊会主席。“这个组织的成立,就是应对‘90后’出现的众多问题,让社会以正确的方式关注我们。”
第一次联谊会后,李军洋觉得这些自称“90后”作家的人功利性太强。
在联谊会里,一大半的人都在弄杂志,做网络等等,尽力的通过一些虚无的东西来表现自己。现在随处见到一个“90后”,名头上就是某某杂志主编、某某电子杂志社社长。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份虚荣而已。“比如最近出版的《绝版》,其实就是几个‘90后’作家自己掏钱办杂志,印刷后自己卖,我听到这些事情相当心寒。现在真能静下心来写作的‘90后’并不多。”
这一点,吴洲在制作榜单的过程中也感受得到:“我所接触的一些90后里,有些人太浮,沉不住气。还没写出什么东西,就在网上叫喊自己是XX派代表。如果有时间在网上叫喊标榜自己,还不如多去写点东西,多赢取一些掌声岂不是更好。”
陈胜、刘争争、李泓业这些已有些名气的“90后”作家也承认:“90后”写手并没有被大众所认可,要像“80后”那样集体迸发,还需要很长时间。
2008年,图书策划人陈平曾策划出版了《横空出世90后:90后作家文学作品精选》,但让他很不满意的是,“没有找到一些好的作者。”两年后,他想再次出版一些90后的作品,“在网上搜寻了大半年,只找到一两位值得关注的作者。”
“90后作家的作品进入图书出版行业主流,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需要更多重量级作品,现阶段只能说,基础是很好的。”邓光标如此解释“90后”作家。
《人民文学》主编李敬泽很理解这样的一代人和写作的姿态:“如果我们实在忍不住要把一个人群仅仅凭着他们都出生在那十年而命名为‘90后’的话,那么,我拒绝演绎而期待归纳,我要看看一个个的人。”
关于“90后”的一些故事,也许已有人听说过了,也许有人还根本没有注意到。但不管怎样,他们要在这个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开始宣告他们这一代人特有的生存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