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孔子研究过程中,林语堂的《孔子的智慧》、日本作家井上靖的《孔子》等书籍的传播都让孔学文化得以发扬光大。在西方文化中,孔子的形象更为趋于三种——哲人、智者和完人。《孔子的智慧》是一本针对西方读者的孔学普及。有读者评论说,林语堂先生脚踏中西两条船,自有一番独到视野。西方的读者,一般以为孔子是满口格言的智者,这当然不足以解释儒家学说的深远影响。林语堂就是通过渗透历史,逐步解析了孔子这个被神化了的人物。
井上靖的《孔子》在国外孔学文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此书为日本人所写,体例迥异于其他版本,以虚构的孔子学生设坛宣讲的形式展开,内容涉及孔子的游历,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诸位学生的性情与行状,等等,串联得非常巧妙。译者所用语言极其隽雅,很周到地考虑到了这种书该有的气息。在读的过程中,随着孔子一行人艰辛旅程的展开,心境确实能慢慢平和下来。
现代人眼中孔子“很亲切”
现代人关于孔子的系列传记中,影响深远的要算钱穆的《孔子传》。这本书综合了司马迁以下各家考所订所得,重为孔子作传。其最大宗旨,乃在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本书所采材料以《论语》为主。
如今解读孔子的书,多了更多的宽容和理性,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 2006年的《百家讲坛》火了于丹,似乎更复活了尘封已久的孔子。于丹曾表示,很多人都说我让孔子活回来了,但其实孔子是中国人的基因,我只是“唤醒他”而已。
鲍鹏山就曾在百家讲坛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中评价道,孔子是圣人,也是凡人,他是一个人而不是神,他也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所以,我们看孔子,也要带着两颗心:恭敬心和平常心。然后,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可敬的孔子,我们还能看到可爱的孔子。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两颗心,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去近距离地观察和了解孔子。看看他的可敬,看看他的可爱,看看一个凡人如何成为圣人,再看看一个圣人其实还是一个可亲可近的凡人。对中国来说,孔子就是一个价值,这个价值是至高无上的,所以无论如何都要保护这个价值,对谁都有好处的,目的就是不要破坏了整个民族的道德。
另外,刘方炜的《孔子纪》也是一本能够深入浅出了解孔子的书籍。这本书中,既有学术思想之辨析,又有人物形象之塑造,还原经典文献所记载的其时其境,体味其人其事的温度与气氛,在深厚复杂的历史文化层面上,再现了真实、鲜活而充满温情、亲切的孔子形象。
除此之外,现代人的解读更是多了一丝幽默。网络连载的《孔子是我哥》以及《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都以一个现代的角度观察孔子以及孔学。在《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中,作者石毓智评价孔子操守高尚的,有着七情六欲,遇到事情也会打小九九。比如,他对学生有无限的爱,但老话说十个指头还有长短呢,孔子对学生也多少有点分三六九等。像他对颜回,那是不吝溢美之词,这种爱从现实的意义看,树立了一个学习榜样,但反效果便是让颜回深深地陷入了精神恍惚,不能自拔;老夫子当然也爱子路,可是鲁莽的子路总要挑出老师的毛病来,这让先生既爱且恼,于是找到机会便要压制一下子路的冒进。该书企图以一个平和的心态重新评说孔子,还原孔子。
文化大国需要文化巨人
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中国儒学年鉴》主编王大千
记者:孔子像现在立在了北京的长安街,您觉得他应该出现在全国各个城市么?为什么?
王大千:文化大国应有文化巨人,民族要有自己的导师。孔子像立在长安街,这是非常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事件,是对我们自己文化的自信、自强和自觉的一种体现。对这一事件目前还存在褒贬之争,但我们相信历史会做出正确的回答和评判。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提倡“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的精神,倡导的是和平、和谐、和睦的社会氛围,所以孔子像应当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一个标志。
建议孔子像在推广的过程中,应当保持一个统一的形象,建立一个标准的辨识系统。否则,千像千面,最终让大家辨识紊乱,那么,对推广孔子像,从尊重孔子的出发点来讲,应当说是一种不科学的做法。
记者:很多人都说孔子是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为什么孔子能够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孔子究竟代表了什么?
王大千: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影响深远,“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具有普世价值。孔子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承前启后的先贤圣哲,对中华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