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门口站了一会儿,相互之间只有恨,只有痛苦伤心。但是,正如艾默里在艾里诺身上爱的是他自己,他现在恨的也只是一面镜子而已。他们的装腔作势在泛白的黎明时分就像碎玻璃一样洒落。星星早已经消失,留下的唯有一阵阵轻轻呼啸的风,以及阵风停息时的寂静……然而赤裸裸的灵魂是可鄙的,没过多久他就转身回家,迎接太阳带来新的光明。”(小说第三一八页) 读到这里,我们也有一丝欣慰,毕竟艾默里在失恋以后还能“迎接太阳带来新的光明”。然而就在这时,支撑主人公的三根精神支柱坍塌了:他得知罗莎琳已经与人结婚,再也不可能爱他;母亲留下的公司已经破产,律师说他再也收不到一分汇款;母亲年轻时候的朋友、他成长道路上的导师达西神甫突然去世。 厄运使艾默里逐渐成熟,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命运,思考自己走过的路,思考人生,他在雨中望着人们看完日场电影,走出电影院回到真实的外部世界。“天空不停地飘着毛毛细雨,艾默里徒劳地回望他人生的溪流,回望溪流的所有闪光发亮的地方,回望它的肮脏的浅滩。”(小说第三四四页) 艾默里十五岁时靠在年轻漂亮的母亲身上会感到羞涩,他带着一个被母亲宠坏的孩子的脾气进入贵族学校的势利环境.成了一个不合群的中学生,然后又以自负的心态进入高等学府,他想出人头地,但是他不愿走艰苦奋斗的道路,于是遇到种种挫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宣布参战,他也参了军,战后他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他要写出不朽的文学作品”(菲茨杰拉德自己就曾对他的大学好友埃德蒙‘威尔逊说过:“我要成为美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你不想吗?”)。但是他的恋爱因为贫穷而失败,他开始讨厌贫困, “艾默里有生以来从来没有好好关心过贫穷的人。他很悲观地认为他完全缺少对于人的同情心。欧·亨利在这些人中找到了浪漫、悲情、爱、恨——而艾默里只看见粗鲁、身体的肮脏以及愚蠢。他没有自责:他再也没有因他那些自然与真诚的感情而责备自己。他相信所有他的反应都是他自身的一部分,不可改变,也没有道德观念。贫困这个问题,如果性质改变了,扩大了,成了某个更崇高、更庄重的见解的一部分,或许在将来某一天甚至会成为他的问题;这个问题目前只是引起他的深深的厌恶罢了。”(见小说第三三九——三四〇页) 作者似乎是要告诉读者,艾默里思考人生的结果是会在将来某一天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因为“艾默里心中萌生想要给予别人安全感的强烈的愿望”,(小说第三五二页)“社会主义是我知道的唯一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第三六五页)他说:“假如活着不是追求渴望实现的目标,那么生活就是非常发噱的游戏”。(第三六七页)最后小说就是以他一句充满自信的话结束的:“我了解自己,但是仅此而已。”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 三 小说《人间天堂》明白地分三个部分,记录艾默里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卷,“爱空想的自负者”,共四章,从男主人公的家庭写到他大学参军,是立志要成为一个作家的大学生的奋斗经历,作者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充满幻想的大学生活。 “插曲:一九一七年五月至一九一九年二月”,这是小说第二部分。菲茨杰拉德参过军,但是他参加的部队还在长岛呆着,战争就结束了,因此他并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际体验。不过这一部分,包括两封信,一首诗,一首挽歌,写的是艾默里参军以及战后人生道路的规划,补救了作者没有战争经历的缺憾。“插曲”承前启后,使小说的修改没有留下斧凿痕迹。 第二卷,“一个重要人物获得的教育”——战争以及生活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共五章,应该就是作者没有发表过的剧本、短篇小说和诗歌为基础改写的。艾默里从一个“有个性的人”开始成长,接受了生活的教育,成了一个“重要的人”。第一章是三幕剧(我们曾在小说里读到诗歌,读到书信,读到日记,读到哲学著作,这一回我们读到了剧本),是用人物语言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社会的变化以及抒发作者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时尚、婚姻、财富的看法,人物形象逼真,富有个性,观点鲜明,语言简洁。第三章是另一种类型的恋爱,写的是一个冲破传统束缚的女性的苦恼;第四章,“鄙视一切的牺牲”,写的是一个社会生活故事,以及艾默里为了朋友挺身而出的机智,艾默里似乎已经成熟;第五章写的是艾默里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艾默里很孤独——他从一个狭小的围场走出来,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迷宫。”(见小说第三四九页) 尤其是第五章,作者的创作方法显然不同,我们可以读到在纽约第五大道上,在濛濛细雨中,在公共汽车的车顶座位上的一个人(而不是两个人)的“对话”,这俨然是“意识流”的手法;在通向普林斯顿的乡间公路上,坐在大学同学、在法国阵亡的杰西·菲伦比的父亲的车子上的谈话;以及在午夜望着普林斯顿大学依旧亮着灯光的窗户发出的感叹,“昔日的精神在新的一代人心头萦绕”。其实这些已经并非纯粹的现实主义手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