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少数民族文学扫描 百花齐放 蔚为大观

    周民震、潘琦、凌渡、冯艺、凡一平、严风华、黄宾堂等壮族知名作家的散文,或追忆民族英烈,或描摹时代新生活,或袒露个人心灵,朴素的表达里隐 含着深沉的内涵,意近旨远。梁志玲是壮族女作家中小说散文双管齐下的作家,散文《如草木般清宁》《饱满的颜色》和小说《纠缠》都饱含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与思考。许雪萍、费城、黄芳、拓夫等人的诗作提升了壮族诗歌在少数民族文学的地位。

    文学湘军的活力

    苗族作家向本贵的小说《生活如歌》《将幸福进行到底》等延续他之前的现实主义精神,展示底层人物的生存困境与苦难中的温暖。吴国恩的长篇小说 《亲信》《文化局长》通过官场反映社会的复杂情势,表现人性的复杂与变异,是少数民族文学的新收获。土家族彭学明的美文《河边人家》《陕西》写地域其实是 写人,写人情、人性和个人情思,《湘西年味》在习俗中表现人情世态,把属于民族文化记忆的乡间习俗写得栩栩如生,诗意盎然。

    还有田耳的中篇《寻找彩芹》《湿生活》《戒灵》,黄光耀的中篇《土司王朝》,于怀岸的长篇《猫庄史》,马笑泉的长篇《巫地传说》,以及米米七月的长篇《肆爱》《给大明》等,对现实和历史的深入开掘,拓展了文学的表现领域,极大地丰富了本年度的文学审美内容。

    多元共生的文学格局

    55个少数民族作家的精彩亮相


    鲁迅文学院第十二届高研班把55个少数民族作家代表会聚在一起学习、创作、交流研讨,高研班作品选《相聚在鲁院》、《芳草》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作品专辑,以及多部个人作品集集中展示了这批作家的创作水平。

    藏族作家次仁罗布是西藏升起的文学新星,小说《阿米日嘎》《杀手》《传说》将民族性与时代性较好地结合到一起,表现出对重构民族文化的努力与探 索。仡佬族女作家肖勤也是本年度值得关注的文学新人,《棉絮堆里的心事》《寻找丹砂》显示了她对现实生活与历史记忆的深入挖掘能力。瑶族潘红日的小说集 《说事》能够在民族文化氛围中展现各种社会情势,充满民间的智慧与幽默,是近年来瑶族小说的新收获。毛南族谭自安的小说集《寻找阿红》和布依族韦昌国的小 说集《城市灯光》反映社会人生百态,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

    严风华长篇散文集《一座山,两个人》在描述一座山两个人的生活中融入作家对于孤独、土地、名利、生命,以及对于人与自然等等问题的思考,营造了 一个独特而富有韵味的艺术境界。土家族谢彦秋的散文集《漫步多情的土地》《听心海》和赫哲族孙玉民的散文集《碧绿的明冰》等,各具特色。

    普米族诗人鲁若迪基出版的诗集《没有比泪水更干净的水》是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诗作以丰富的意象、真挚的情感对生活、对故乡、对民族、对爱情 及人类进行深情观照,来自灵魂深处的歌吟和朴素的表达诠释了诗艺之美。羌族诗人羊子《从前的现在》《痛过怎样》饱含着对生活的感恩心理和羌族人民战胜苦难 创造新生活的韧性精神,具有一种凤凰涅槃的气韵。

    各民族作家掠影

    云南是少数民族文学多元性化发展的重镇,鲁院55个民族作家中就有16位来自云南。老作家晓雪、张昆华、陈永柱、张长等笔耕不辍,年轻作家层出 不穷。哈尼族存文学的长篇小说《碧落雪山》展示傈僳族山村人与熊温馨相处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布依族潘灵的长篇小说《市信访局长》揭示社会发展面临的生 态问题和权益面前人性的复杂,充满批判意味。回族阮殿文的散文《一个漫游者在迪庆高原》传达作家对生活对人生和时代的思考与感悟。佤族聂勒的诗歌《大地上 的部分细节》为身处都市的他实现了精神上的还乡,诗意悠长。

    在西南边疆,彝族诗人群尤其引人注目,本年出版的《第三座慕俄格——21世纪彝人诗选》是这个群体诗歌创作特色的集中展现。书中收入了吉狄马 加、倮伍拉且、阿苏越尔、阿库乌雾、李骞、普驰达岭等21位诗人的作品,他们自觉地以民族文化代言人的身份倾诉自己的民族情感和个人情思,具有多重审美价 值。

    土家族作家叶梅小说集《妹娃要过河》和散文集《大翔凤》是其近年文学创作的一个总结,作品充满浓郁的女性意识和女性叙事特征。甘茂华的散文集 《拜读清江》融清江的自然历史人文与个人情思于一体,对清江作了深入而全面的诠释。第代着冬的《唢呐与银狐》巧妙地在唢呐声里传递出人生的百般滋味,意味 悠长。侗族蔡劲松的诗集《自由的知觉》融诗歌、绘画、雕塑于一体,实现了文学与艺术的交融共通,为文学艺术的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

    满族作家叶广芩的《大登殿》在今昔对照中展现女性命运、思索社会人生、沉思现代文明发展利弊。孙春平的《非典型正当防卫》《鸟人》反映人际与官 场的复杂,引人深思。于晓威《水费收兑员老费》《在淮海怎样横穿街道》《羽叶莺梦》从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人性的复杂内涵和多重体验,在冷静的叙述中隐含着深 沉的情感,含而不露。还有赵玫、关仁山、巴音博罗、华舒、蒋巍等作家的作品,都抵达了中国文学的前沿。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