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28年间,我国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社从17家增至38家,少数民族文字出版物由5种增至23种,但民文图书出版与销售却趋于萎缩。民文出版业,正在市场竞争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激流中艰难抉择。
出版单位出不起 民族读者买不起 “现在的民文图书越来越难出了!”正在新疆参加第16届全国书市的民文出版界代表们,表达了几乎同样的感受:可出的书很多,但卖不了。
目前,我国每年出版汉文图书约20万种,但23种少数民族文字每年仅有约5000种书籍出版,而且多为国家专项资助项目。记者调查发现,当前民文图书出版呈现如此状况:民文出版单位有书不敢出、有书出不起;少数民族读者买不到、买不起民文图书。
新疆喀什维吾尔文出版社党委书记陈洁说,一般一种民文图书只能印刷1000册左右,最多也不过三五千册,像锡伯文与柯尔克孜文等图书,每次最多印刷两三百册。不是出版社不想出,而是出得越多亏得越多。
“按照图书出版的一般规律,一种图书只有超过5000册才能盈利。”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文出版社一位工作人员有些无奈地说,2005年,以上两家出版社共出版了50多种图书,结果只有10余种图书成本与收益持平,其余全部亏损。
民族出版社社长禹宾熙认为,当前国内民文图书出版整体呈萎缩之势,出版成本高、发行周期长、读者群少、购买力低是造成民文出版社不敢出书、出不起书的主要原因。
以新疆为例,目前全疆使用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柯尔克孜文、锡伯文这5种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图书,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各自只有17万人,锡伯族仅有4万人,这些文字的图书的读者群之小,可以想象。
“这些读者群也正在萎缩。”来自云南、内蒙古和新疆民文出版界的一些人士认为,随着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群众汉语水平整体有了较大提高,许多年轻人从小接受汉语教育,他们的阅读文种选择发生变化,客观上导致了民文图书市场的萎缩。
与此同时,广大少数民族读者却在为读书发愁。新疆新闻出版局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前全新疆人均年购书款只有29元(不含教材),少数民族人均年购书款不足3元。陈洁说:“由于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多处于边疆地区,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影响了他们的图书购买力。”
文化传承与市场竞争:孰轻孰重? 新疆人民出版社总编辑李维青说:“民文图书的现实困境在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当前民文出版业的重点应放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上。”更多的民文出版界人士则认为,民文图书可以在市场竞争与文化传承中实现共生共赢,但前提是民文出版物必须重新定位。
近年来,我国出版了一大批具有文化积累与传承价值的图书,如《现代蒙古语频率词典》(蒙古文)、《藏传历算学大全》(藏文)等。不少用蒙古文、藏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朝鲜文、壮文等民族文字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毛泽东选集》等经典著作,《蒙古族民俗百科全书》《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等优秀民文出版物,在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保护和发展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中显示出了它的独特优势。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司副司长王英利说,民文出版界一直以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字宣传着党的民族政策,在加强民族团结、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眼下,民文出版物必须步入公共服务产品的行列。”禹宾熙说,民文图书的特殊性,即出版成本高、读者群少、购买力低等,决定了不可能按照市场法则配置出版资源。因此,应将民文出版业定位为公益性行业,归属于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
民文图书未来之路:用好外力更需练好内功 2002年,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图书出版资金正式启动,目前已有102个图书出版项目获得了335万元的资助。此前,我国已经尝试由发达地区出版社与西藏人民出版社协作开发民族地区出版资源,由发达地区出版社出资并独家承担风险,双方利益共享。
“这种合作模式正在新疆、内蒙古等地推广。”王英利说,未来几年,我国还将加大民文出版物的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
面对残酷的市场竞争,民文出版界已有了这样的共识:不能仅靠国家扶持,还需练好内功。
“我国民文出版社重复设置、机构重叠严重。”禹宾熙说,我国现有中央、地方两级民文出版社,它们在同一市场竞争,难免出现选题重复、资源浪费现象。他建议,民文出版社要进行整合,并明晰权限。
一些专家建议,民文出版社需培养合理的价格机制。陈洁说,民文图书如果全部按照市场定价,则有悖群众享受文化发展成果的社会公平性原则,而且倘若少数民族群众买不起书,民文图书市场的培育更无从谈起。为此,许多民文出版社压低了“三农”类图书价格,以实现社会效益并赢得市场,如柯尔克孜文《牛的饲养》定价5元,彝文《彝文看图识字》定价6.5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