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少数民族文学喜事连连。本年度的民族文学作品,囿于阅读范围难以窥见全貌,然而从有限的阅读中还是领略到了老中青几代作家及主要作家群体的文学光环,看到了花团锦簇、多元性共生的繁荣景象。
颂歌与献礼
恰逢新中国成立60周年,“祖国颂”的赞歌唱响全国。颂歌更是本年度民族文学吟唱的共同主题。铁依甫江、赛福鼎·艾则孜等已故作家的作品再现了 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伴随共和国诞生而开始创作几十年来笔耕不辍的老作家玛拉沁夫、铁木尔·达瓦买提、金哲、柯岩、格桑多杰等,把艺术生命与 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到一起,心随时代,情系人民,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了心灵之歌。
“放歌60年”征文、《民族文学》“祖国颂”征文等得到了各民族作家的积极参与。作家多从个体生活体验出发,通过个人、家庭及村庄的记忆和变化来折射生活的巨大变迁,表达对祖国的颂扬与感恩之情,是本年度民族文学的一大亮点。
《民族文学》蒙、藏、维三个民族文字版正式创刊,温家宝总理亲笔题词“办好民族文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有力证明了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尊 重,对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高度重视与支持。这是多民族文学交流的新平台和少数民族母语创作的新园地。还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开馆,一并为新中国60华诞献 上了特殊的贺礼。
崛起的作家群
藏族文学的新收获
《西藏文学》推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专刊,以多种文学样式反映西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讴歌民主改革以来西藏取得的 辉煌成就。如益希单增的短篇小说《小小金珠玛米》以自传体方式追忆艰辛的童年生活和获得新生的经过。诗歌《献给我亲爱的祖国》、《农奴》等都以饱满的热情 歌颂新生活,是唱给时代变革的赞歌。《芳草》刊出“吉祥青藏专号”,其中推出的第一部藏文长篇小说《绿松石》(朗顿·班觉)的汉文翻译版,反映了藏族在新 时代的发展进步。
阿来出版了好评如潮的长篇小说《格萨尔王》。小说继承和发扬了阿来对文学民族性和对普遍人性指向的追求,通过民间说唱艺人晋美的经历重述格萨尔 王的神话故事,侧重于从人性立场出发展示格萨尔王作为人的普遍性生命体验与思想情感,原本充满史诗意味的内容具有穿越时空的时代普遍性。不仅是少数民族文 学的重大收获,而且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可能。
梅卓的短篇小说《出家人》,写出了年轻人在信仰与爱情之间的艰难抉择与痛苦。央珍的散文《拉萨的时间》在空灵的文笔中道出文学的拉萨和心灵的感悟。白玛娜珍的散文《生活的拉萨》写拉萨的现代化进程给藏族人带来的冲击。还有一大批年轻作家都创作出了令人激动的文学作品。
宁夏少数民族文学的新发展
宁夏少数民族作家以专辑、研讨会等形式,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了独特的精神贺礼。石舒清的小说《平民三记》《老家的燕子》等,延续了他对生 活的细腻表达和对人物精神世界的深刻描摹,演绎出丰富的生命体验,余味悠长。李进祥新出了短篇小说集《换水》。他的小说多是关于清水河的叙事,清水河是他 人生之河、文化之河与艺术之河,让人窥探到生活的秘密和人性的丰富内涵,在不动声色中刻画民族性格、反映时代变迁。
东乡族作家了一容的小说《富汉的婚礼》反映贫富差距与城乡矛盾问题,揭示出底层人物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困境。女作家马金莲的小说《庄风》《流年》 《一壶清水》《风痕》等新作,在日常生活的书写中饱含厚重的人生内涵,细腻深刻的表达,显示了80后作家的强劲势头。还有平原的小说,拜学英、维吾尔族阿 舍的散文,以及单永珍、泾河的诗歌,等等,人才济济,充分显示了宁夏民族文学发展的无限生机与活力。
曾经在西海固找到了灵魂依托、回归母族的张承志,出版了散文集《敬重与惜别》,集中体现了作家对文明多样性的尊敬,对世界视野、人类立场的企盼与追寻,是2009中国散文值得寻味的一笔。
广西少数民族作家的新崛起
《广西文学》“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广西少数民族文学专号’”,《民族文学》“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作品专辑”,共推出壮、瑶、苗、 侗、仫佬、毛南等民族的41个作家的作品,集中体现了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的创作实力。黄佩华的中篇小说《牛王归来》赋予稻作民族的文化韵味,牛王勾连历史与 现实,充满寓意,展示了生活百态,塑造了民族精神。黄土路《阳光穿透苹果》通过生活的偶然事件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折射出社会与人性的深刻问题。 周耒的小说《雪越来越温暖》在苦难的人生叙述中寻求生活的温暖。杨仕芳是新近脱颖而出的侗族青年作家,小说《向彩虹奔跑》《最后一个夜晚》等在生活与人性 的开掘上颇具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