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童作品韩国“畅销”却不关心作品的国外接受度

    由韩国文学翻译院与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联办的韩国文学翻译(南京)论坛,昨日在南大开幕。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许钧、著名作家范小青、黄蓓佳、苏童、毕飞宇与韩国作家朴婉绪、尹厚明、崔秀哲,以及国内知名翻译家权赫律、尹海燕等就“全球化语境下的中韩当代文学与互动”这一主题展开探讨。

    韩国作家:想和毕飞宇打乒乓球

    近年来,在韩国文学翻译院的大力推介和资助下,文学“韩流”不断席卷中国国内。有韩国文坛常青树之称的朴婉绪的《非常久远的玩笑》、著名情感作家尹厚明的中国题材作品《敦煌之爱》、先锋作家崔秀哲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爱情》均已在国内出版发行。读过不少中国当代作家作品的崔秀哲坦言非常喜欢毕飞宇的《青衣》,爱喝中国白酒领悟老庄哲学,在得知毕飞宇喜欢打乒乓球之后还建议,什么时候来场乒乓球赛促进中韩两国作家间的交流。

    崔秀哲告诉记者,对于韩流大众文化(韩剧),不少严肃作家都采取拒绝和保持距离的态度。“在我看来,各国的电视剧都是从当时的社会生活出发,反映社会问题,从而吸引观众的眼球,将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崔秀哲说,大部分作家都会选择追求高层次的东西。他强调,对于作家来说,既要深深扎根于生养自己的风土,又要试图超越,更具普遍性和世界性。中国作家也不要过分相信中国的就是世界的,而要不断寻找向世界拓展的路径。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是一部在韩国颇受欢迎的作品,崔秀哲表示,这就是一部将风土性与世界性完美结合的作品。从中国的社会生活出发,开发了全人类的欲望。

    苏童:不关心作品的国外接受度

    去年,中国在韩国翻译传播的作品有30种之多,而江苏作家就占到1/3。作品在韩国“最畅销”的苏童并不关心自己的作品在国外的接受程度,“走向世界还是要看缘分,不要过于迫切。”苏童指出,中文出版物尤其是文学,在世界上显得非常边缘。“我有个朋友在国外给太太买毛衣,在中文无法沟通的情况下,竟然用上了拼音!这显然是一种非常‘大文化’的心态,就觉得老外怎么可能连汉语拼音都不认识!而另一种自认‘弱势语种’的心理,表现出来就是极度胆怯,处于失语的状态。这两种心态,都是封闭的小社会带来的恶果。”“我们从来都是了解世界的,但在我了解你之后,你还是不了解我!你凭什么不了解我?”苏童表示,自己的创作状态好比是村庄里的农民,“地里产出了作物,却从未关心过纽约市场的粮食价格。农民的粮食有可能到达纽约的粮食市场,但不代表他就是走向了世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