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序

    自1977年我国恢复高考,教育一直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但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方面的每一项新举措几乎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到了今天,教育主管部门更成了受批评最多的部门之一。但多年前我就写过一篇题为《不是教育的教育问题》的文章,认为那些备受批评的教育弊病,其实并非单纯的教育问题,其根源并不在学校、教师和学生,而是在整个社会。所以,仅仅在学校就事论事,非但无法根除这些弊病,而且会愈演愈烈,或者以新的方式继续存在。
    近年来,大学的毛入学率已经超过20%,但高考的压力丝毫没有减轻,中国人对大学、名校、高学历、高学位的追求达到了空前热烈和激烈的程度。竞争的“起跑线”已经由高中、初中、小学提前到幼儿园甚至“胎教”,由国内扩大到海外。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对读书毫无兴趣、或的确不具备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也被家长软硬兼施向大学驱赶;一些贫困家庭不计后果地供养子女上大学,一些家庭不惜巨资送落榜子女出国留学。
    本来,即使在发达国家也不是每个人都上得了大学,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上大学,或者都适合上大学。那么为什么中国会出现这样一种几乎失去理智的“大学热”呢?原因很简单,众人的回答是:“不上大学,还有什么出路?”“不上名校,不拿最高学位,还没有开始竞争就输了。”的确,除非属“富二代”,或拥有超强的背景或人脉,或本人属商业或某种奇才,绝大多数青年已经很难在上大学之外找到一条差强人意的出路。人往高处走,现实的选择不需要过多的理论分析和抽象调查。六十年来,参军、提干、留学、出国、下海都曾是有条件的青年的首选,如今只选大学,大学只选名校,毕业后首选考公务员,就是中国现实的最好反映。
    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各阶层间的差距在扩大。普通劳动者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基本都处于底层,而要进入精英阶层或上层,除了本身就拥有权力或金钱之外,唯一的途径就是大学学历和学位,甚至包括假的。教育界也在适应社会需要,技工学校、中专、师范日益萎缩以至绝迹,各类职业学校、民办学校惨淡经营,而学院全部升格为大学、综合大学,甚至要办成研究性大学,原来的综合性、研究性大学早已盯上了世界一流的目标。
    正因为如此,无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想出多少高招,无论各级各类学校如何强调素质教育和人格的培养,无论教师学生如何自觉抵制外界的干扰,如果没有社会导向的改变,往往于事无补。
    但这并不是说,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在这样的潮流面前只能随波逐流,听之任之。且不说社会总会回归理性,就算这种恶性竞争持续下去,到了全民大学的时代,大学毕业生或博士之间又会出现新的竞争点。而以不变应万变的最好办法,就是从小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是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更是为了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我相信,这应该是今天的青少年和培养他们的家长、教师,关心他们的同学、亲友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愿望,无论这些青少年今后会选择何种职业,从事何种工作。
    本着这样的信念,当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提出编写“青少年科学人文素养丛书”时,我与几位同人欣然应命,选定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民族精神》《创新意识》《人格发展》和《科学探究》这六种。如果这些小册子能为青少年成长为自由自在的人提供一些帮助,如果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够受益,出版社功德无量,我们也将无比欣慰。

                                        2009年12月8日于京华旅次

    (作者为全国政协常委、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