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书似乎向来系小众读物,有点“书以群分”的性格,但影音书又似乎很大众,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电影和音乐是不可或缺的生活调剂。看电影和听音乐是很私人的事情,但爱好电影和音乐者,又都有分享的强烈欲望。于是乎,影音书就承担着这样的角色,是我们分享艺术的桥梁。本期分享书评人思郁的影音感受,同时推荐近期好的影音书。
1
先从看电影开始吧。我记忆中的大学时期曾囫囵吞枣似的看过数不清的电影。但我真正的电影启蒙,真正意识到电影能给我一种沉思的震撼力量,是通过观看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印象中,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到黑白胶片的电影。很奇怪,这样一部电影至今还有人把它当作一部战后意大利失业问题的悲剧来讨论,问题是失业在这部美丽的影片中被巧妙地遮掩了起来,并没有直接展现。按照科克托的说法,它只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必须得找回他的自行车的男人而已。
这种影像的静穆特质让我意识到了电影本身的高贵和严肃,当然还有娱乐。思考这种影像带给我的奇妙感觉是我梦想成为一个影评人的第一步。后来,据说现在的好莱坞有个说法,说人人都有两份工作:除了自己那份,另一份就是电影评论。可见我还是比较明智,没有选择做一个影评人,只是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影迷。这也是我喜欢另一位资深影迷李欧梵先生写的两本书《看电影》和《我的观影自传》的原因。
2
其实谁都会看电影。但就如一部《红楼梦》,经学家能看见《易》,道学家能看见淫,才子能看见缠绵,流言家能看见宫闱秘事,凡此种种,还能不一而论,可见同一个世界,不一定就有同一个梦想,同样一部电影,大家看到的估计也不尽相同吧。这就是我喜欢李欧梵这位资深影迷书就的文字的另一个原因,学者看电影,有其独特的角度,从文学,从文化,乃至从人性都能洞若观火,深入三分。
具体来说,虽然《看电影》与《我的观影自传》两本书中所选文字有很多重复部分,但是并不影响我们抽离出他们的主题。这两本书中精选了李先生近些年写的影评文字几十余篇,内容涉猎广泛,从上个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歌舞片,到21世纪的商业大片,从好莱坞的类型电影到欧洲的一些艺术电影,从中国的经典老电影《小城之春》到现今争议纷纷的《色,戒》,从胡金铨导演的《侠女》到张艺谋的《十面埋伏》等等。
一会从纵向到横行比较,一会又从细节到全局概括,点面俱全,看似杂乱繁复,无章可循,但一口气读下去,却能条理清晰,纹理分明。如果让我概括这些文字,我认为从文学到电影是一条主线。作为研究文学的学者,自然看电影的时候会不免对文学与电影的关系作下比较,电影史上的许多经典都是根据文学中的经典改编,但是文学用的是文字,而电影用的光影。
根据后现代的某种文化理论,一切皆为文本。文学可以作为单纯的文本研究,而电影同样可以作为文本研究,如此一来,从文本学的概念来研究,电影与文学就有了共通性。李先生颇能利用文化方面的理论解读电影文本,比如从李安的《断臂山》和《卧虎藏龙》中能看到文化压抑;能从伍迪·艾伦的《赛末点》中看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从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色,戒》中看到个人面对民族和国家的那种无力的反讽,等等。更难得的是李先生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避免用学究式的术语把一部部电影娓娓道来。他写得兴致盎然,我读得也是兴致盎然,颇有收获。李先生在文中曾提到美国的影评家Kael写过一本影评集,叫做I Lost It At The Movies,这个“Lsot”很能代表我此刻的心境,无论是文学文本还是电影文本,都让人沉醉乃至迷失。
3
说到了迷失,突然想起了电影中的配乐。电影大师希区柯克曾说,经典电影大都产生在默片时期。这句话说得颇为傲慢,让我心里有些不安。因为沉醉在电影剧情中确实很难让你意识到隐匿在精美画面背后的配乐的存在,但是我们现在认为的经典影片怎么可能离开它的音乐?无论是大气磅礴,还是阴柔旖旎;无论凄厉悲凉还是隐约的激昂,这些配乐已经成为了电影本身的一部分。
这样想来我们忽略电影中的音乐显得很不公平。不过对我而言显得颇有讽刺意味,因为我真正意识到电影中的音乐重要性正是通过观看希区柯克的经典之作《惊魂记》。那背景中出现的声音很难用音乐描述,其实就是一种很单调的好像十分局促的拉锯发出的声音,但是那种声音凸显了一种令人坐卧不安很单调的恐惧效果,令我过耳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