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探寻英国布鲁姆斯伯里派的作家和艺术家如何“用中国眼睛”看中国,“介绍中国作家及中国美学的方方面面在英国现代主义中的作用,同时也记录了英国作家参与了中国现代主义发展的事实”。
丽莉·布瑞斯珂是伍尔夫名著《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中的一个人物,女画家,未嫁。女主人公拉姆齐夫人说她有一双“中国式眼睛”,劝她女大当嫁,可是丽莉对男人不太感兴趣,因为艺术眼光独特。伍尔夫的另一本名著《达洛维夫人》(Mrs. Dalloway),主人公的女儿伊丽莎白,“苍白的脸上有双中国人的眼睛,有着东方的神秘感”,因为在伍尔夫笔下,她是一个有个性的女青年。文学史家说拉姆齐夫人和达洛维夫人都是伍尔夫自己的化身,她的小说中这些女人的中国眼睛,是伍尔夫“看出来的”。 《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Lily Briscoe's Chinese Eyes)这本书的作者帕特里夏·劳伦斯教授,是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的英国文学专家。一个非汉学家写中英文化交流,眼光应当自有独到之处。书名用名著妙句做比喻非常有趣,一个奇特的引语,一个突如其来的比喻,一时称颂。原有副标题“布鲁姆斯伯里派,现代主义,中国”(Lily Briscoe's Chinese Eyes:Bloomsbury, Modernism, and Chin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2003)副标题在翻译中省掉了,不知什么原因,甚至连版权页上也没有出现。可能是出版者觉得中国读者不太明白什么是布鲁姆斯伯里派,会影响销路。 作者探寻英国布鲁姆斯伯里派的作家和艺术家如何“用中国眼睛”看中国,“介绍中国作家及中国美学的方方面面在英国现代主义中的作用,同时也记录了英国作家参与了中国现代主义发展的事实”。由此,她的立意“有别于前人的研究方向,有别于那些敌视外国,视西方为‘异族’‘侵略’的文化认识”。这里的“别人”是指谁呢?实际上是所有其他研究中西文化关系的学者,尤其是写作《东方主义》的爱德华·赛义德。萨伊德把东西文化交流,看作是西方霸权的文化侵略,赛义德开始的“后殖民主义”文化批判浪潮,席卷了东西文化关系的研究。劳伦斯在多处提出后殖民主义的观点,没有正面辩驳,却用整本书说明一种互补互利的文化交流,一种在东西方互动中发展的现代性,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实实在在地存在于布鲁姆斯伯里派与新月派之间。
全书的架构是叙述布鲁姆斯伯里派与新月派的人事,写作,艺术关系。其中说的最多的是三十年代青年诗人朱利安·贝尔与新月派小说家凌叔华的情事,朱利安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外甥,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的儿子。书中也说到凌叔华与伍尔夫的文字交往,徐志摩在二十年代与布鲁姆斯伯里派的政治学家狄更生,美学家罗杰·弗莱,东方学家阿瑟·韦利的交往,以及四十年代萧乾与布鲁姆斯伯里派小说家福斯特的交情,利顿·斯特拉其写慈禧太后的戏剧,朱利安的母亲瓦内莎与弗莱等人的美术与中国艺术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这两派关系的实证研究。 作者用了不少篇幅讨论布鲁姆斯伯里派与新月派的对比:两个派别都是唯美的,试图超越政治的。甚至两个派别的组成方式都有相通之处。布鲁姆斯勃里,是伦敦市中心一个小区,著名的大英博物馆,伦敦大学的大部分学院,许多著名书店出版社,都集中在这个地区。二十世纪初,范奈莎与弗吉尼亚姐妹,住在布鲁姆斯勃里地区的戈登花园广场46号,成为一批知识分子的聚会地点。范奈莎的第一个儿子朱利安1907年出生在这里。 所谓布鲁姆斯勃里集团,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经常聚会的知识分子群体,这个集团永恒的核心,却是两位姐妹:画家范奈莎·贝尔,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到底谁是布鲁姆斯伯里派的人,实际上没有一个确定的范围。我看了几本《布鲁姆斯伯里人物传》,实际上都把曾经受两姐妹邀请参加聚会的人,全都看成布鲁姆斯伯里派。主要是画家(格兰特,卡灵顿),作家(福斯特,加涅特),诗人(艾略特),美学家(贝尔,弗莱),也有政治学家(狄更生,伦纳德·伍尔夫),经济学家(凯恩斯)等等,因此没有什么正式与非正式成员之分,但是有经常来的核心分子,和偶尔来的“边缘分子”(罗素,韦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