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般的世界——《呼啸山庄》

  成长至今,读书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按说骨子里我应是一传统的中国人,大学里学的也是汉语言文学,可从来都喜爱外国小说甚于中国小说,也许是厌倦模式化的章回体式套路,也许是不适应脸谱化的人物和一猜即中的情节,反正我宁愿读玛格丽特、阿辽沙,在冗长的心理描写中受折磨,也甚于看黛玉葬花。我绝对没有贬低《红楼梦》的意思,这就像我喜欢吃平凡的猪肉,而不喜欢美味的鱼一样。 

  至于何时栽入外国文学这个大坑的,细想一下可能要追溯到初一。记得那时语文老师上课十分灵活,经常鼓励大家多读课外书。当时,上海译文出版了一系列的名著普及本,我们几个初中生囊中羞涩,只好每人买两本,看完后再互相交换,资源优化。我选择的是德莱塞的《珍妮姑娘》、《嘉莉妹妹》,忘记了为什么买这两本,大概是觉得看似言情小说的名字,应该很好读吧,年幼的我,看见《孤星血泪》、《悲惨世界》之类的名字,光看题目就已经够惨了。 

  可能当时的我不太接受嘉莉式的女性人物,也可能第一次看外国小说被大段的描述和陌生的文化所扰乱,总之两本德莱塞放在床头足有半学期。后来,我终于遇见了生平第一次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我独自一人在家,屋里充满了冷飕飕的空气,我坐在沙发上,打开了取暖器,翻开了书的第一页。黑体的几个大字——《呼啸山庄》。我一页一页地翻着,屋子里静寂无声。等我看完最后一页,才惊觉天早已黑了。 

  荒凉而又美丽的呼啸山庄,就像那天的天气寒冷刺骨。希斯克利夫浓烈暴风雨一般的爱,让人刻骨铭心。 

  粗犷的情感,被社会所扭曲的人性,在这与世隔绝的环境下显得如此真实。艾米莉·勃朗特将所有心血凝聚在希斯克利夫的刻画上,不负她所望,我深深地被希斯克利夫所吸引。 

  他冷酷、变态、偏执,为了所爱之人不顾一切,对所恨之人也是不择手段地报复,甚至延及下一代。他爱得却又真挚、强烈,不含一丝杂质,如同英格兰北部的狂风一般猛烈。他的性格是命运造成的,他的悲剧亦是某个环境下的产物。试想如果凯瑟琳不是虚荣、愚昧地接受了看似英俊潇洒的埃德加,他们俩不正是一对神仙眷侣吗? 

  多年以后,我仍然记得,在北风呼啸的荒野,一个孤独的野孩子爱上了一个美丽的少女。感谢艾米莉,是你让我第一次领略到了人世间狂热的爱与恨,无论是好是坏,它们都显得那么真实生动。生命的本身是一片荒凉,可是苦难之中仍有希望。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