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莉·布瑞斯珂的中国眼睛》前言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创作《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一书时,赋予了其主人公、画家丽莉·布瑞斯珂(Lily Briscoe)一双“中国眼睛”,丽莉就是透过这双中国日艮睛来观察英国的景色与人情。小说中把这双眼睛称为她“魅力”的源泉,而且也是使她嫁不出去的原因。帕特丽夏·劳伦斯女士以丽莉的眼睛来命名这本书,带我们走到一个又一个的“歧义”的岔路上——“歧义”是由燕卜荪(William Empson)最早指出的一种修辞格,而他本人也跨越了中国与英国之间的感性桥梁,这在本书中也有记载。那么,我们应该用历史化的方法研究现代主义吗?如若不应该的话,人们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中国,而是以千百年山水画的抽象主义为布卢姆斯伯里艺术带来的“现代主义”影响。遗憾的是,中国的文学史家“一直从事的是历史化的研究”。与此同时,中国的现代主义艺术家积极响应这一世界文化运动,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现代主义的反模拟主义倾向,因为根据舶来的西方文学发展研究的论断,他们认为反模拟主义与中国的“现实主义”及“古典主义”相左。早在20世纪20年代,沈雁冰(茅盾)也暗自对现代主义于心有戚戚焉,在他看来这就是象征主义或新浪漫主义。但是他更倾向于中国的作家应先完善中国的“现实主义”阶段,而且大多数中国作家及批评家都追随他的观点。无论我们是透过中国眼睛还是西方眼睛,无论是在20世纪还是21世纪,帕特丽夏·劳伦斯都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更宽更广的视野。

                                          金介甫
                                    (Jeffrey C.Kinkley)
                                   于新泽西州伯纳兹威尔市
                                      (Bermardsville)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