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贝塔斯曼在中国成了过去式。根据贝塔斯曼(中国)发布的公告,包括曾经拥有150万会员的书友会和贝塔斯曼网站在内,在7月7日之后,这家公司将不再接受订单,而贝塔斯曼这个全球出版业巨头,也将就此全面撤出中国市场。
站在贝塔斯曼的角度看,割舍掉一家13年没有向总部交过一分钱利润的分公司,虽然肉痛,其实是个合理的行为,人们的惟一疑问是,既然13年都挺过来了,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又为什么会走得如此决绝?贝塔斯曼把此举解释为公司全球战略调整的一部分,但对于中国的图书出版界和中国读者来说,贝塔斯曼此时的离开却未必仅仅是商业行为那么简单。
首先当然是图书这个行业的不景气。2008年,对中国大部分图书从业人员来说,是难熬的一年:到现在为止,市场上不但没有出现一本真正的畅销书,甚至也没有兴起任何一种阅读潮流,而前两年流行的养生、历史、穿越、百家等题材,也几乎同时走低。再考虑到跟着纸价飞涨的书价,2008已经注定成为图书出版界的调整之年。贝塔斯曼在这样一个季节离开,实在是事出有因。
第二层,则是人们说得太多了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的矛盾。我们不能说贝塔斯曼不会做生意,13年来,他们也风光过不止一次,书友会更是曾经创下了1亿多的销售佳绩。确实,他们后来错过了发展电子商务的最佳时机,被当当狠狠甩在了后面,但是以贝塔斯曼集团的实力,反超其实也并非不可能,只是相对于有限的中国市场,那代价或许会太大了一点。
除了贝塔斯曼,去年亚马逊对于其中国业务(卓越网)的不满也曾闹得沸沸扬扬,这些带着资本和“先进商业模式”来到中国的巨头,却都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难免让人想到水土不服这四个字。相比之下,另一家跨国大出版集团爱思唯尔,在低调中却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爱思唯尔进入中国,不过5年,这家掌握了世界上绝大多数自然科学出版资源的大集团(包括大名鼎鼎的《细胞》、《柳叶刀》等杂志),从进入中国的第一天起,就低调得很———不事声张,以超低的价格邀请中国各大学图书馆分享自己的学术资源。此举不但赢得了所有用户的好感,更培养了一大批再也离不开尖端学术期刊的读者。然后,2008年,在中国所有大学图书馆的反对声中,爱思唯尔提价了,而大多数图书馆已经被迫接受了爱思唯尔的价格,数千万美元的交易额也就此诞生。
爱思唯尔和贝塔斯曼当然是两回事,我们只能说,相比贝塔斯曼,爱思唯尔对于中国市场和自己的客户,实在是研究得非常透。
以上所有这些话,其实不过是借题发挥,毕竟,我们的图书行业,我们的读者,离国际化还很有距离。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人们说得沸沸扬扬,但是归根结底,就像中国业务在贝塔斯曼不值一提一样,贝塔斯曼在中国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也同样无足轻重。从这个角度来看,贝塔斯曼的离去,不过是所有错误故事都必然会引出的遗憾结局而已。结局之后,贝塔斯曼将继续去面对电子阅读带来的出版下滑问题,而中国出版业,也将继续在调整中,寻求新的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