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图书媚俗化要不得

    古诗特别强调意境,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衡量作品的优劣。读者只有正确品味意境,才能准确理解古诗的内容主题,这也是审美能力的体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白居易的诗,可能是每个孩子早期启蒙必背的古诗。把此诗配上这样一幅图画:两只狮子俯视众多小动物,其中一只狮子说:何时草原上能来场大火,我们就可以吃烧烤大餐了。你会作何意想?再则:唐朝诗人李贺名篇《南园》中有:“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假如把这首诗配上如此图画:两名年轻女子手捂酥胸,头发凌乱,旁边则是两个男子抱头鼠窜。图中再有现代感十足的嗲语:“你们文盲嘛?上面明明写着女浴室,不认识字吗?”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如此荒唐“无厘头”的事,竟然出现在某出版社一本《古诗》的新书里。 

    这套共三册的青少年读物,异想天开的配图和配文随处可见。按照出版社和作者的文前交代,他们的意旨是想用幽默重新创意中国的成语和古诗,并期待这些幽默的作品会使青少年读者的思维更加开阔,语言表达更加风趣幽默,从而抛砖引玉地引导青少年读者去追寻原本就应该属于他们的快乐人生。 

    但事实如何呢?南昌的赵女士给儿子买了这本《古诗》,她细读之后觉得古诗被“秀逗”成“满纸荒唐言”,就对儿子“封杀”了。儿子便质问她,为什么出版社出的正规书不给他看?这事让赵女士陷入深深的尴尬困惑之中。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和非法出版物相比,出版社出的正规书代表着“对”,是可以用来学习和模仿的。但时下出版的正规成人读物中,多有把文学名著和经典文学古曲新唱之作,竟致“戏说”十分走俏,“大话”渐成风尚,“水煮”赶起时髦,“麻辣”引领潮流。对此,北京大学教授曹文轩曾不无担心地说:名著以及经典文学形象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也是不可以被戏说的!如果“戏说”之风任其发展下去,将对中国文化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也将使一个民族失去“崇高感”、失去希望。曹先生的担心不无道理。 

    书,决不能糟蹋历史,亵渎经典。文学的一种功能———娱乐和游戏,值得尊重,但是,我们千万不能淡忘,文学还有另一种重要功能———对民众的教化作用。青少年读者,纯洁如白纸,没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正需要凭藉正规的书籍获取知识汲取营养。不幸的是,成人读物中的媚俗之风也传染给青少年读物。面对《古诗》这样的书,我们要问:你是在教化还是在教唆青年,你是在引导还是在误导儿童?生活需要幽默风趣,但幽默不等于庸俗,风趣不等于低级。试想:沿着所谓“秀逗”之路去“追寻”“快乐人生”,到底是坦途正道还是南辕北辙? 

    常看到一些家长用美味零食来哄孩子吃饭,结果,孩子不仅不想吃饭,反而更倒了胃口,甚而至于营养不良。对一些青少年而言,古典文学特别是古诗词确让他们感到艰深晦涩而不愿涉足,要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还得从培养教育青少年欣赏古典文学的能力入手。假如心中只想孔方兄,眼睛瞄着钱袋子,为了兜售自己的货色,把一些不宜入口之物,都作为糖果来糊弄小孩子,那岂不是罪孽? 

    书的媚俗化,会让书在读者心目中丧失美好形象,随之失去形象的还有那些出版社和作者。到头来,恐怕出版社和作者无论打什么样的如意算盘都会落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