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智勇(分众传媒公司广州销售总监) 我个人是做销售的,我关注管理实务类的书比较多。我印象深刻的书有三本。一本是《格鲁夫给经理人的第一课》(中信出版社)。作者安迪·格鲁夫是实战家,它讲的东西都很务实。它给我的最大启示是,不管你是哪一类的中层经理人,事实上你都是一个组织的领导者,不要老是等你的顶头上司发出指令。我想,这本书中大部分的招数都能派上用场,为此我做了18页的阅读笔记。 另外两本都是关于会计的,一本是《财报就像一本故事书》(山西人民出版社),另一本是《卖竹竿的小贩为什么不会倒?》(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讲会计学原理。读来既有趣,又受用。可惜的是,像这种类型的书实在太少了。 传媒 ■李国庆(《万家科学画报》主编) 2007年的国内书市似乎相当旺,各种类型(包括小众的艺术类)的新书都会有出版社迅速推出。我印象深刻的一本书是年底推出的港版书《时装时刻》,作者黎坚惠,曾是《号外》的编辑。如果说香港男版时装精是黄伟文,女版的就一定是黎坚惠。这本《时装时刻》搭的是香港回归十周年的便车,黎坚惠想用回归前后的20年私人时装体验来表达香港地所发生的潮流、生活、人文变化,所以,这是一本关于时装记忆的书,也可以说是一本寻找香港气质的论著。它吸引我的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书的装帧接近完美,无论纸张的选择,图片的安排,手绘画的穿插,还是文字间的大片留白,甚至是书中粘贴的泛黄旧书封面或邮件,都看出设计师SK的心思,有诚意的设计令阅读的过程高潮迭起,新鲜、冒险、惊奇或峰回路转,更夸张的是《时装时刻》的豪华版,甚至附送英伦品牌的跨界牛仔箱及T恤。 ■刘晖(《21世纪经济报道》副主编) 《不顾诸神:现代印度的奇怪崛起》,(英)爱德华·卢斯,中信出版社。 作者1995年以来一直就职于《金融时报》,2001年到2005年驻印度新德里任南亚局主任。印度的大国意识很强,就像尼赫鲁所说的,印度要么是一个大国,要么什么都不是。60年前,英国离开印度时,很多西方观察家预言“印度之死”。就像当年香港回归时,预言“香港之死”一样。但是这些预言家错了,因此才有了奇怪崛起的说法。印度无疑是具有多面性,甚至内部也存在紧张甚至是撕裂。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宗教。该书对这种复杂的镜像有着生动并且深刻的描述和观察,有论者认为,印度在朝两个方面奔跑,而且两个方向完全相反。这个说法足够机智,但是却并不能完全令人信服。印度是世界上最为年轻的国家,大概55%的人口,也就6.5亿人在35岁以下。印度在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抓到其中有力的一棒。而印度的基础设施问题包括环境问题,以及印度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并影响全球事务,也是问题焦点。 《雪》,(土耳其)奥尔罕·帕慕克,上海人民出版社。 这本是作者第一部也是最偏爱的政治小说,在现实中不仅是介入而且是卷入了政治争论。但是即使是政治小说,它也首先是小说。奥尔罕·帕慕克的叙述有力,文字绵密,在许多段落中,小说具有一种镜头感,使得这座小城具有一种在恍惚的在场感。帕慕克不仅要复活的是物体的现实感,而且人物本身的选择之难。是沉默还是发言,是离开还是留下,是东方还是西方,是激进还是保守,选择者承担了自己的命运,并构成了紧张而生动的叙事。 ■沈宏非(著名专栏作家、美食家和杂志出版人) 《美食评论家的乔装秘密生活》,(美)露丝·雷克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在2007年出版的大量饮食类图书里,以本书在体例上最为有趣,大可当成侦探小说来读。说的是纽约一女美食评论家,每次上饭馆吃饭必须乔装打扮,因为纽约各大饭馆的老板都把其“本尊”照片贴在厨房里,便于店员随时辨认,一旦发现目标,立马紧急层层上报。为隐瞒真实身份还要来回使用十多张不同的信用卡和在账单签名。基本上,在中国,这事要搁冷战年代,读者会相信这女的肯定是一CIA或美蒋女特务;搁初级阶段,绝大多数读者都会认为她不是CCTV“每周质量报导”的暗访记者,就是一卫生局的女干部。 《我的千岁寒》,王朔,作家出版社。 此书由作者签名送我,送书之前,我们喝了一顿大酒,并听了作者一席精彩密集的胡言论语,这场前戏对于此书的阅读大有帮助。很多人说看不懂,其实这本书好就好在看不懂也可以看,MTV你看懂过吗?可以像语录一样任意翻看,不累,读之兼有间歇性阵发性生理反应。这年头,能把人看high了的文字,除了手机上的短信,实在不多——“用60倍望远镜看月亮,就是一板砖”。这句子多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