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做的》,齐泽克,江苏人民出版社。 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齐泽克的书,读一本也等于读一百本。正如这本书的前言里所说:“不想谈论《因为他们并不知道他们所做的》一书的读者,对《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同样应该缄口不语。”国内已出版的齐泽克的每一本书,照我看其实都是在讨论同一个话题,即“精神病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只是每一本书里都会有不同的段子,而且俯拾皆是。听梁文道在饭局上说,当初斯洛文尼亚议会里就分成拉康和佛洛伊德两派,开起会来,“大对体”、“大他者”这样的名词满天飞。想想真是好玩,可惜的是去年夏天没能到现场聆听齐泽克在上海的演讲,否则,一定会送他一张《太阳照常升起》的盗版碟。 ■吴伯凡(《21世纪商业评论》主编) 去年印象最深的商业书只有两本。一本是莱维特的《营销想象力》(机械工业出版社)。在商业类图书中,经得住再读的书很少,这本书是其中的一本。莱维特思想的穿透力和在表达上纯熟、自如令人叹服。每重读一次,哪怕是重读其中的一部分,都能感受到上次阅读时未曾注意到的诸多妙处;另一本是卡莉·菲奥莉娜的《勇敢抉择》(中信出版社)。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根据粗略的信息来评判一个企业及其经营者如果不是危险的,也是可笑的。这本书让我消除了以前对于惠普和菲奥莉娜本人的诸多误解。惠普近两年为什么超过IBM成为IT业的老大,戴尔为什么会突然衰落?读完这本书,我恍然大悟。
■肖锋(《新周刊》总主笔) 2007年我印象深刻的书有两本。一本是《致女儿书》(人民文学出版社)。目前,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些人是最风光的一个群体,但我认为他们也是最虚伪的。1958年出生的王朔是一个例外,他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所谓的女儿更像他自己的一面镜子,照出了内心的苍白。另一本是《南怀瑾与彼得·圣吉》(上海人民出版社)。西方的管理大师为什么频繁跑到中国来和南怀谨对话呢?南怀谨谈的管理学是人学,圣吉从南师那里找到生命本源的智慧。通过他们的对话,我们可以看到东方哲学在人面临喧嚣时那种淡定的对生命本身的追问。这种智慧在急功近利的西方管理学里面是看不到的。 ■小宝(上海季风书店合伙人) 《正见——佛陀的证悟》,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友谊出版社。 这是本普及佛教知识的书,文字翻译得特别精准,又把道理写得透彻易懂,绝非打着宗教旗帜寻求八方景仰。如果跳脱开这点来看,书里写的亦是人生智慧,而佛教正是智慧之学,因此,即便对于非佛教徒来说,它也可作为修养书籍来阅读。并且,书中对于人性弱点的宽容态度和通情达理,令人印象深刻,那些对人类有想象力的读者应该会很喜爱此书。 《偷书贼》,(澳)马克斯·苏萨克,南海出版公司。 作者马克斯·萨克作为一名儿童文学作家来写成人书,感觉像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也许它的弱点在于故事并不特别出彩,但作者在人物内心的写作非常朴实,比如,对于寄养父母的小市民等人物形象刻画特别感人,在描写人与人温情方面、以及书与人的关系、阅读与人的关系方面亦是如此。作者的叙述角度又很特别,从死神的角度写了很多,以童话形式描述的却是真实世界中战争的残酷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摧毁。不过,这本在全世界都成为了畅销书在国内却被很多人错过。 ■袁卫东(资深媒体人) 去年我印象深刻的书有三本,恰好都是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是《铁三角》,调查记者丹·布赖奥迪成功地还原了凯雷集团的形象,展现了美国商业世界鲜为人知的裙带资本主义的一面。单就凯雷而言,裙带资本主义的边疆被布赖奥迪清晰地描绘了出来。面对那些未被照亮的“黑屋子”,人们不能不问,在美国那样一个被视为民主典范的国家,权力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另外两本都关涉美国商业价值的基本面。一本是《低价不是法宝》,我不认为塔吉特单是靠低价时尚就可以挑战沃尔玛,我更关注创立这家公司的代顿家族背后的东西。这个家族的企业史始于1902年,涉足多个行业,历经一个多世纪而保持不衰,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在背后支撑?我认为其一是这个家族的基督教信仰,第二是他们在与商业伙伴交往坚持诚信。第二点在美国的商业价值观中很重要,在另一本书《绩效之鹿》中也多有体现。约翰迪尔公司是一家为美国农民服务的世界500强公司,其历史长达170年,长过美国历史的1/2。今天正在走向多元化和时尚化,真正称得上基业长青。我认为它成功的秘密,同样在于它与商业伙伴保持一种诚信的合作关系。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为什么中国未能诞生一家为农民和农村服务的世界500强公司呢?因为,在中国,我们所想到的三农,总是痛苦的,贫穷的,被改造和被驱赶的,没有谁能从这个世界获得成长的基础。约翰迪尔的商业史,挑战了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价值观,也挑战了我们的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