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个人的“2007阅读记录”

  ■罗岗(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大转型》,(英)卡尔·波兰尼,浙江人民出版社。
  此书自1944年首次出版至今,一直被认为是关于经济史和社会理论的经典著作。它最为震撼的内容是,自发性的市场对人类社会来说是一种灾难。波兰尼分析了工业革命的大转型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化,阐述了自我调适的自由市场的缺陷以及资本主义市场带来的可怕的社会后果。尤其是书中的新序言,揭示波兰尼的分析仍然具有的价值,“预言之书”仍然可应用在21世纪的全球化时代。即便是研究人文学术,这也是必看之书,因为面对迅速变化的世界,如何理解其推动力资本,这是非常重要的著作。而20世纪90年代,很多批判自由主义的思路也是参考了《大转型》。
  《什么是哲学》,(法)德勒兹(Deleuze G.),(法)迦塔利(Guattari F.),湖南文艺出版社。
  由两位著名法国哲学家和思想家所合著的这套书有两本组成:《卡夫卡——为弱势文学而作》以及《什么是哲学》。《卡夫卡》通过解读经典小说作品来引出少数人的概念。《什么是哲学》重新赋予或者说强调了哲学与生活及生命的对话关系,而并不只是谈哲学理论中那些纯粹形而上或是存在意义的方面。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
  不知道《一个人的好天气》这样的书算文学,还是时尚,周围不少时髦朋友在读这本“80后”,但它好像又特别文学,很轻盈。同样是轻,但四两拨千斤的那种轻,是叶兆言的《陈旧人物》(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译文的书,因为和自己专业的关系,也一直关注着,从昆德拉、杜拉斯到最近即将出版的奥斯汀、厄普代克,他们好像有出作家全集的传统,买下来,有一了百了的感觉。这些都是近水楼台,想不关注也难。
  今年印象最深刻的是钱理群的《我的精神自传》(广西师大出版社)。这本书是钱先生的思想学术人生自传,结合个人身心创痛和研究心得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思潮的变迁和中国经验的得失,反省思想界、知识界、学术界所遭遇的大问题大困境,表达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立场和追求的深度之作。钱先生是我所遇见的最具个人魅力的学者,读他的书,感受一个知识分子全部的人格力量和学术能量。而阅读北大学者李零的《丧家狗:我读论语》,对我而言,既是一次传统的补习,也是汉语的学习。另外是师兄罗岗的《危机时刻的文化想象》,他的问题因此也经常是我的问题,当然,他永远走在我们前面,所以,对我们这一代别具价值。另外,特别要提一下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语文》实验课本,这就是我们等待了很多年的语文教材,中学时代用这本《语文》,大学中文课程就可以免修。甚至我想,这本《语文》应列入全国人民必读书,这样在一个英文垄断的世界里,每个中国人就是一所孔子学院。
  
  ■倪文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一个人的文学史》,程永新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收获》在当代文学中的重要性毋庸多言,1980年代的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更是少不了《收获》,当年有句话,不在《收获》上露脸,不能真算是被文坛承认,而落实到人,程永新是个重要而关键的编辑。没有想到,他还真是个有心人!这本书,收录了大量的原始信函,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学历史,大量的史料一下子带到了文学现场。如果许多编辑都这么有心,我们的文学史就更好看更丰富了。
  《资本主义不是什么》,许宝强,上海人民出版。
  本书的主旨不在重构“资本主义是什么”的系统解释,而是要清理市面上流行的各种关于资本主义的老生常谈,故取名为“资本主义不是什么”。许宝强是“世界体系”学派的大师阿锐基的弟子,多年来从事文化研究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并以个人切身的践行努力介入香港在地的文化建设。本书综合政治经济学、经济人类学、经济史、文化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在一种跨学科的崭新视野里,研讨历史和现实中真实存在的资本主义与诸多概念化的资本主义之间的歧异与联结,通过阐明资本主义不是什么来呈示批判资本主义的面向或空间,力图在日趋简化的“左”和“右”的二元对立取向之外,探寻“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
  《日本后现代与知识左翼》,赵京华,北京三联出版社。
  好书,厚实。虽然不是很厚,但厚实不靠写得多写得厚,环保很重要。
  日本的思想和文化越来越受到了重视,知识界在意识还是到位的人数已经不少,但是停留在意识的也是不少。像此书这样真弄明白的不多。没有刻意地做什么中日比较,但是问题意识依然存在。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