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与思考
尽管《上海话大词典》尚未上市,却也引来了些许争议。在网上公布了《上海话大词典》的若干词例后,不少外地网友纷纷反映词典过于复杂,“好多字根本不认识,更别说去理解运用”,更有甚者认为:既然是为了普及上海话,就应该放点让外地人觉得简单易懂,充满生活化的词语。至于一些太过拗口难念又不实用的词语则不应该收录其中。作为工具书而言,《上海话大词典》应当是很不错的专业著作,但要用它来普及上海话似乎有些不足。
对此,著名海派文化学者薛理勇先生坚持:编撰这样一部详尽细致的上海话词典依旧有其必要性。上海历来是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丰富多姿的上海话更是海派文化典型的代表,《上海话大词典》的问世,使得上海话得以较为系统与完整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但是否需要收录多达1.5万个词汇,其中会不会有一些与时代脱节,缺乏生命力的词汇?而这1.5万个词汇又能否全面概括上海话的精髓,会不会有所遗漏?注音所采用的国际音标是否能保证大家都看得懂?薛老师认为,一切还需等待词典问世之后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关注研究与修改完善。
同样是保护传承沪语文化支持者的上海曲艺家协会主席王汝刚先生对于沪语词典的出现,表示赞同。他认为,沪语词典的出版以及沪语软件的开发,不仅为海派经典文化的进一步保存以及弘扬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使得上海话的传承更具科学性与规范性。尤为重要的是,在世博会召开前夕出版的《上海话大词典》,更能使许多渴望了解上海这座城市精神的外国、外地友人们找到了较为理想可行的途径,从而构建和谐多元的城市文化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