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皇帝(下)

    他目不识丁,怎么能够秉笔?却有两个识得字的宦官,听他使唤,一个叫做王体乾,另一个叫做李永贞。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熹宗本意要叫王安充任。王安是个好人,虽和熹宗的关系颇深(当过熹宗的伴读),却在名利上很不积极,不愿意居此高位。于是,王体乾作了掌印。掌印的地位在秉笔之上,然而王体乾对魏忠贤奉命惟谨。
    
    魏忠贤兼了“提督宝和三店”的官职,也兼了“提督东厂”。不但如此,他而且获得熹宗准许,在宫内练兵,号称“内操”,足有一万多人,所用的是火器,等于是第二个“神机营”。
    
    熹宗读书甚少,喜欢作木工。每逢熹宗锯木头、刨木头,或是漆木头的时候,魏忠贤和王体乾等人就拿了很多件公文请熹宗批,故意惹得熹宗嫌烦。熹宗总是说:“我知道啦。你们拿下去,好好地处理罢。”
    
    虽则是叶向高在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被召,次年(天启元年)十月到达京师,回任了首席大学士;虽则方从哲终于在十二月被准告老,去职;朝廷中的一切实权,已经操在魏忠贤的手中,非叶向高所能匡救。
    
    明思宗
    
    熹宗在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去世,享年二十三岁;生过三个儿子,都已早死。
    
    思宗朱由检,以异母弟的资格继位,改明年的年号为崇祯。可怜他,这时候年纪仅有十六岁,学识很浅,经验毫无,却不得不担起抵御外患和削平内乱的重担子,一心想做好而不知道怎样去做好。
    
    刚即位时,他颇表现出一种魄力,把魏忠贤及其党羽一网打尽。其后,面对后金与农民军,他就一错再错,错到不可收拾,把江山断送了。
    
    他不该在崇祯二年(1629年)冬天皇太极入关,兵临京城,袁崇焕尾追皇太极而来之时,相信宦官杨某的话,以为袁崇焕与皇太极通谋,而把袁崇焕逮捕,于次年八月凌迟处死。
    
    思宗杀袁崇焕,等于是“自坏长城”。虽则有忠心耿耿的孙承宗,替他追回那愤而出走的袁崇焕部将祖大寿,虽则祖大寿能够在其后替他死守锦州直到崇祯十五年三月,然而大寿究竟非袁崇焕可比,而且袁崇焕之死,足令沿边的将帅寒心,士无斗志。皇太极尽管不能从锦州这一条路来,却颇能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四而五地,在崇祯五年、九年、十一年、十五年又陆续从长城的其他口子,冲了进来。
    
    思宗年纪轻,性急,轻信,多疑,好杀。倘若他性情稍能忍耐,对事稍加考虑,对人稍存信任与宽容,则不仅不致误信杨太监的话而捕袁杀袁(实际上,杨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且也决不会打不了农民军,亡于农民军之手。
    
    此人十六岁即位,三十三岁自杀,不曾享福一天,而天天在内忧外患之中过苦日子;有心做好事而无一事做得好,有心去坏人,用好人,而认不出谁是坏人,谁是好人;他没有治国救国的真本领,以致局面一年不如一年,一天不如一天,终至于身死国亡,值得后世同情,而不值得后世效法。
    
    (摘编自《黎东方讲史·细说明朝》)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