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时下讲史之风盛行。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以及各地强势媒体,纷纷加入;易中天、阎崇年、纪连海、毛佩琦,各种学术背景的各路高人,先后加盟;《品三国》、《明朝那些事儿》、《明朝十七帝》、《乾隆朝三大名臣》,各地出版社的各种图书,交相辉映。《品三国》俨然成为超级畅销书。
精英讲史,大众听史,全民读史,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中,蕴含着无比丰富的精神矿藏,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需要对历史的观照、反思和汲取。在世界几大文明相互砥砺激荡之时,也需要从中国历史中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以重建中华文化体系,立足于世界主流文化之林,嘉惠兄弟民族,为和谐世界作出应有的贡献。
众多的讲史者、品史者乃至侃史者,有的是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的历史学家,有的是中国历史的热烈爱好者,有的是原本从事其他领域教学和研究的“闯入者”,他们从学经历的不同和侧重点的不同以及讲史方式的各不相同,形成了多元风格和特色,百花齐放,丰富多彩,但瑕疵亦与生俱来。
纯粹的历史学家或因恪守史实而失之于拘谨,严谨有余活泼不足,读者寥寥,不足以形成热潮。但有古典文学或文学创作经历和学术背景的人,以“闯入者”的姿态进入历史领域,比较放得开,讲述活泼生动,听者、读者入迷,既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但又容易在“无意中”暴露史学修养的不足。
易中天先生说:“真实的不好看,好看的不真实,因此要有一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办法我以为就是'妙说'。所谓'妙说',就是文学其表,历史其里,既有历史真相,又有文学趣味。”其宗旨美则美矣,然而要做到既有华丽的文学形式,又能准确地讲述史实及其规律,难度是很高的。
二、
其实,在此次讲史热潮之前,通俗的、类似于讲史的著作已有不少。其中亦不乏上乘之作,如《上下五千年》、中国历代史话、《黎东方讲史》等等,即曾长期畅销,拥有成千上百万的读者。然而时代不同,由于那时没有电视台这样的强势媒体介入,也就无福享受如今日易中天先生这样人尽皆知的荣耀。
被公认为历史学家之信史而又能够以生动活泼的讲史文学形式吸引听众和读者的,不能不提现代讲史第一人黎东方先生。黎先生受业于中法名家梁启超先生和马第埃教授,学贯中西,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于重庆面向公众讲述三国史,获得巨大成功,进而讲述其他各朝史,并在胡适的鼓励下,陆续写出了“细说体”讲史著作。
《黎东方讲史》是一位历史学家的历史著作。已故史学大师邓广铭教授曾热情洋溢地为黎东方讲史作序,邓先生以《细说三国》为例说,黎先生所写的是真实的历史,信而有征,事皆属实。他广泛阅读三国史料和古今学者的有关学术著作,对三国史深有研究,每在叙述过程中,能指出正史之误。如诸葛亮究竟斩了马谡与否,陈寿《三国志》就有被斩、下狱物故和畏罪逃亡三种不同的说法,黎先生详作分析,倾向于第一说,但又希望其他专家或后起之秀来最终了结这桩公案。黎先生还时时意识到《三国演义》的存在与真真假假的混淆历史,他指出了《三国演义》的以假乱真,如张飞绝非莽汉,而是写得一手好字、善画的文雅之人,《捉放曹》的陈宫非真实,陈宫叛曹另有原因。凡此皆一新耳目。尤其可贵的是,黎先生在维护正史的基础上,还能指出野史有时也有可信之处。孙策讨黄祖,为父报仇,卢溥《江表记》引野史《吴录》载孙策所上《表》一篇,黎东方先生以为绝妙之文,引入书中,细考《表》中所记从征将领,在《吴志》各传中皆有如实记载,断言此《表》为真。《细说三国》对于难度较大的官制和地理沿革等,亦大费功力,认真考订,乃得其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