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理想和纯真爱情的裘德却被世人认为异想天开、道德不良——他是个有妻室的人却去爱淑,尽管他与阿拉贝娜毫无感情基础——因而不断遭到排斥。在基督寺他处处碰壁,没人愿意接受他。他在教堂涂描《十诫》本来干得好好的,可后来却被赶走,原因是人们认为他的品行有与《十诫》相违背的地方,没有资格干这种工作。这从另一方面又严重影响到了他的生存。连他去参加“艺人共同促进会”,在人们知道他的身世冷眼看他后,他也不得不自动退出……由于精神忧郁,经济困难,最后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真是贫病交加。在万分绝望的情况下,他发出了震撼人心的痛苦呐喊:
“愿我生的那日和说怀了男胎的那夜都灭没。” “愿那日变为黑暗,愿上帝不从上面寻找它,愿亮光不照于其上。愿那夜被幽暗夺取,不在年中的日子同乐。” “我为何不出母胎而死,为何不出母胎就绝气……不然我早已安静躺卧。我早已安息!” “……奴仆脱离主人的辖制。受患难的人,为何有光赐给他呢?心中愁苦的人,为何有生命赐给他呢?”
再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物就是裘德的小学教师菲洛特桑,他的命运也很不幸。早年他同样富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在教会或文学上有所建树。可是若干年后裘德发现他仍然像过去一样在小学教书,而且以前那种崇高的追求根本没有了。他甚至把时间用去研究古迹!——这不是说研究古迹不可以,而是表明迫于旧的传统势力,他是多么无奈。他与淑结合后又离婚,使他的社会地位、工作条件受到严重影响,因为当时当地离婚被人们认为是大逆不道的,不管还有没有感情基础。后来淑离开裘德,他迫于社会的压力只好与淑复婚,结果他便受到了人们的尊敬,一切条件便开始好转。真是具有极大的讽刺意义!裘德比他年轻,裘德的悲剧实际上是在步老师的后尘——在那样的社会环境条件的束缚和压制下,可想而知不幸者有多少,而裘德他们这样的人不过是一些典型的代表罢了。作家通过这些故事,是在强烈地抨击和控诉腐朽落后的社会,呼唤着社会的进步。 这部小说以大量篇幅谈到爱情与婚姻问题。什么是爱情与婚姻的真义? 两者的关系如何?世上有没有真爱?等等这些问题,从古到今人们一再加以探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和答案。裘德和淑追求真爱,但在他们所处的那个社会却爱得相当困难和痛苦。他们认为有了真爱法律上的婚姻并不重要,但这为社会所不允许。阿拉贝娜是绝不相信也从不去追求真爱的,她是一个注重实际的人,结婚只是为了对自己有利而已,毫无感情可言。而她这种讲求实际、缺乏感情的人即便在今天的社会里也有很多,所以说她很有代表性。我是相信世上有真爱的——这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多么美好、多么可贵的东西!我认为婚姻总应该以爱情为基础。的确,当每个人面对爱情与婚姻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现实的问题,而处理它们的方式正是取决于我们每个人对待二者的态度。 小说虽然大量描写了爱情和婚姻,但其真正的主题意义和思想要广泛深刻得多。它深刻反映了以裘德为典型代表的普通的穷苦人民在当时那种道德和宗教偏见,以及法律和教育体制下的社会悲剧。在哈代看来,这似乎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但实际上是受压迫的劳动者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只有解决了这个矛盾,社会才能更好地向前发展。 本书之所以成为不朽的世界名著,除了内涵丰富,思想深厚,主题重大外,深刻细腻的描写刻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大概也是名著的一个共同特点吧。名著不是完全靠故事情节取胜的,尽管它也反映了错综复杂的关系;它靠的是深刻的内涵,而这内涵就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展现。所以名著是需要慢慢“品味”咀嚼的,不能像读流行小说那样可以囫囵吞枣,只要抓住情节即可。惟有细细品味那些语言,你才会品尝出其中不同寻常的地方。本书就是这样,开头也许一时读不出它的可贵之处,但只要耐心一点,越往下读就越有味道,到最后简直让你回味无穷。我从10多年前第一次读它,到后来翻译它,再到现在修订它,从来没有感到枯燥乏味的时候,而是每读一次都仍然还能体会到其中的新意。象征手法的运用也是本书的一个特点。前面说到的道道围墙即如此,它们既是具体的实物,把裘德挡在外面,又是抽象的概念,象征裘德无法跨越的障碍。裘德在贫病交加之中,“几乎近30年的心跳已经停止了”,作者写出他快到30岁时死去,也很有象征意义。常言道“三十而立”——这个年龄段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应该是具有共同特征的——可是裘德却没能立起来,令人惋惜之余会感慨良多。裘德一生无法实现的理想和抱负,曾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可是他们竟出乎意料地死得如此悲惨——那一幕情景令我震惊不已——他们的死不也象征着裘德希望的破灭?裘德所向往的基督寺,他小时候常常遥望的基督寺的光辉,都能让我们体会到其中包含的象征意义。此外哈代塑造人物性格鲜明,写景具体生动,且景物有其独特个性,情景交融,对情节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