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只是笔者个人对该书的解读,不一定恰当。读者完全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想,而我作为译者也只是参与到大家的讨论中罢了。读了一本好书,难免会产生很多感受,更何况自己翻译它,修订它,与它有了10多年的“不解之缘”。 作者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著名作家。他8岁在村里上学,16岁当建筑师的学徒。他希望当牧师,自学了希腊文,研究了许多神学著作。22岁到伦敦学建筑,旁听大学文学课,研究文学、神学和哲学。27岁学成回到故乡,当了几年建筑师后便专事创作。他一生基本在家乡度过,对农村的景物、习俗,农民的生活、语言、性格、思想感情和爱好,十分熟悉。从这部小说中,可以看出它颇具有自传的性质,只是作品经过了高度的提炼和概括。哈代认为,世事多艰,幸福快乐是偶然的,痛苦忧患是经常的,这种状况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宇宙间缺少一个全能的主宰;人们即使百般挣扎也是枉然,这表现了宿命论的观点——而这也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我始终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要决定自己的命运相当艰难,这是事实。但我们不能就此而认命,那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由于有了宿命论的观点,哈代的作品在现实主义地描写人物性格环境,提示悲剧产生的根源时,又在情节结构的安排上暗示主人公悲剧的每一个步骤,或是阴差阳错,命中注定;或是神意安排,不可避免。 哈代的作品分为4类:浪漫与幻想故事、爱情阴谋故事、环境与性格小说和诗歌。第3类环境与性格小说是他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由于对现实的深刻揭露和严正批判,他遭到资产阶级批评界的抨击和非难,特别是他的两部代表作《苔丝》和《无名的裘德》,更是触到了资产阶级的痛处。凶狠的批评、诋毁甚至迫使哈代放弃了写小说,完全转入诗歌创作。他的环境与性格小说有《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苔丝》和《无名的裘德》,后两部小说表明作者已经意识到悲剧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 哈代的两部代表作既有共同又有不同之处。它们都是悲剧,反映穷苦的劳动人民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不幸遭遇。主人公都是青年,希望在世上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道路。两个故事都较多地涉及到爱情与婚姻问题。所不同的是一个是女主人公另一个是男主人公。苔丝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被动地受欺侮和压迫,而裘德则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他积极主动地去为生存和理想拼搏,但是仍然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哈代生前人们对他毁誉都有,死后一度遭到冷遇。但不久就重新受到好评,被誉为整个英国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近些年他更是再度引起重视,其作品大量再版,拍成影片和电视剧,研究者、关心者越来越多。
刘荣跃 2003年1月于四川简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