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占有率3年提升百余名 中华书局焕发活力

  发货码洋从2004年的8000多万元到2006年的1.8亿元;全国总体市场占有率的排名从2003年的141名到2006年的35名;大量古籍学术精品接连获奖。经过三年的实践,中华书局在新的探索中取得明显成效,正在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朝气。

    中华书局,这家老字号的出版社,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和实践着品牌的运作与转型。中国出版集团转制后,中华书局重新认识自己的定位,打破发展困境,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最终确定以“守正出新”为宗旨,更新出版理念,调整与创新选题结构,具体表现为突出主业,保持品牌,突出重点,在坚持中华书局的学术传统、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向相关、相近的领域拓展,形成适应市场和现代读者需求的多层次出书格局。

    突出主业、保持品牌是中华书局的核心竞争力,几十年积淀的品牌和传统文化整理出版的优势是其立足的基础。2003年底,中华书局推出“重印书”工程,出版了一批断档20年以上的学界急需的古籍整理和学术著作,已故学者的著作如《顾颉刚全集》《孟森著作集》等,当代著名学者的著作如《王钟翰清史论集》《启功丛稿》等开始得以持续推出。2006年中华书局开始启动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的修订工程,将我国众多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学者聚拢起来。此外,中华书局承担国家“十一五”重点选题规划15种(总计1370种),承担国家古籍整理出版“十一五”项目39种(总计196种)。

    在核心竞争力的支持下,中华书局逐步向相关的大众普及领域拓展,并对传统经典本身的普及解读进行关注运作。如《于丹〈论语〉心得》唤起了人们的热情,引导人们发现经典对于现代生活的意义。如2005年推出“四大名著”普及本,2006年推出《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白文普及本等,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了优势地位。

    中华书局同时不断努力探索机制创新。2003年,中华书局成立了市场部,收集市场信息,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持,与发行部、编辑部密切配合,拓展和提升中华书局的品牌空间。在2004年重新确定发展思路后,中华书局成立了大众读物编辑室和文化读物编辑室,前者的选题方向重点在于对于传统文化普及的创新设计,后者在于对优势古籍经典资源的再开发。

    在经济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之时,中华书局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向大众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从选题到质量都要求高水准。2006年初,中华书局和人民文学出版社联袂推出的“诵读中国”丛书,向读者提供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的诗歌散文。2007年,中华书局积极参加“带一本好书回家”的公益活动,向进城务工人员赠送图书作为他们带回家给孩子的礼物。同时多次参与大型图书捐赠活动,多渠道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此外,中华书局不断向海外输送文化产品,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自己的贡献。中华书局出版物在台港澳地区有较大的市场,是大陆地区图书销售与版权输出的主力军。中华书局也积极响应、参与“对外图书推广计划”出版工程,承担了一部分项目,一些图书更是在世界汉语圈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如“正说”历史系列图书、《国史十六讲》、《于丹〈论语〉心得》等都引起了日本、韩国和新加坡出版商的注意。

    改革不断深入,效果日益显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