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美

  对于每个人而言,你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或许都取决于你的价值观。然而一位瓦尔登湖畔的真正的智者,却用他融于自然的笔触告诉了我,简朴才是生活中真正永恒的美。
    无需更多华丽的词藻,也无需更多繁复的记述,梭罗两年又两个月在瓦尔登湖畔居住的生活体验,无疑最好地阐述了简朴的美。他的文字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大自然不为人知的更深层次的内涵,它更如同一曲圣歌,启迪着我发现那自然与生活所共有的至美。或许我从不曾如此地贴近自然的怀抱,却也从作者的笔下体味到了那份最真最质朴的美。
    每一个亲近自然者,都不会否认自然中那份最简朴的美。梭罗在文中写道:“每个清晨对于我来说都是一个令人愉快的开端,令我的生活变得与大自然一样简朴;我还可以说,与大自然本身一样的单纯。”我从不愿意把他的记述看作是任何溢美之词的堆砌,但坚信那是源于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上升至精神层次的向往。他是如此地热爱生活,他又是如此地热爱自然,以致他常常将这两者融为一体。他从自然中获得了精神的愉悦,同样在生活的过程中,他也更为了解自然。自然、生活以及人类,这三者的关系,在这位作者的笔下,变得更为融洽,更为深化了。
    在与自然的对话中,你可以将尘封已久的心灵之语缓缓倾诉,放开一切精神的束缚,张开双臂,去拥抱那最灿烂的阳光。用最贴近自然的方式生活,这不仅是一份精神的追求,更是对灵魂的放飞。清晨,当我们推开窗时,我们会发现阳光总大方地展现着它优美的舞姿;夜晚,当我们抬起头时,或许月儿弯弯正诉说着它幽幽的情愫;与此同时,当我们闭上双眼,自然的气息依旧会沁透我们的心扉……
    自然的生活,往往是最简朴的生活。然而对于城市中的人们而言,“简朴”这两个字已经距离得越来越远了。喧嚣的城市,熙攘的街道在人们的心灵中充斥了过多浮躁的气息。秋之一叶,春之一蕾,或许在许多人看来远不如那些名牌衣物或奢侈品耀眼夺目。而梭罗却毅然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大部分的奢华和许多所谓的生活舒适,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对人类的进步是个积极的障碍。”
    正所谓“成由勤俭败由奢”,一个只知奢华浪费的民族,最终面临的必然是衰败与灭亡。中国历史上,夏桀、商纣便亡于奢靡无度、荒淫暴虐;秦始皇大力兴建阿房宫,豪华盖时,却终为楚人一炬;隋炀帝沉迷于酒色,不理朝事,最终落得身首异处;唐玄宗在位后期生活奢侈,政治腐朽,奸臣当道,民怨甚深,从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使大唐盛世走向了衰落。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可以富,但绝不可以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不仅是诸葛亮诫子之言,相信对于每个后世之人都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综观中外历史,无数伟人也同样用自己的真实生活,为我们展示了那份简朴的美。大作家托尔斯泰死后,如他生前所愿,埋骨于其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没有十字架,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连托尔斯泰这个名字都没有,但谁都不会置疑茨威格对此的崇高评价——世间最美的坟墓。东晋诗人陶渊明在目睹了官场的黑暗和仕途的险恶后,毅然辞官归隐田园。在不断贴近自然,与自然相融的过程中,他真正做到了“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然而反观我们的现实生活,不可否认的是奢华之风正在我们的身边愈演愈烈。曾几何时,我们都曾对许多华而不实的饰品投去艳羡的目光,也曾向往那如梦境般奢侈的生活。同样,现实生活中,名牌服饰运动鞋在校园中随处可见,小卖部的零食常常几节下课便被销售一空,同学口袋中的零用钱虽然已经与日俱增,但常常仍有人抱怨家长的吝啬。当我们毫不迟疑地将手中的零用钱用于吃喝与娱乐时,或许从不曾想到父母辛勤工作,为此付出的汗水。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走进山区,去亲眼目睹那些贫困地区的孩童,目睹他们因为能够在山村简陋的屋舍中读书便心满意足的眼神,如果我们能够贴近自然,去亲耳聆听自然界中最灵动的语言,而非从那耳机中冲涌而出的流行音乐,相信我们定会为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深感愧疚。
    或许人们常常认为美是恢弘的宫殿、奢华的装饰、贵重的珍宝……但殊不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要远胜于斯,人类精神的崇高更胜于斯。当一切的雕琢修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黯然失色时,惟有那份质朴与自然之美能够永存。
    瓦尔登湖畔,一段诗意的生活,却是一份真实的美。做一个智者,去体验那最简朴的生活,让心灵远离喧嚣,远离浮华,在自然的静谧中寻得内心中最渴望的那份平静,在不断地求索中拾回那最真最善的美。当你真的发现自己的生活如同大自然般简朴,如同大自然般真诚,那你必将随着这份美,得以永恒……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