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朔最近骂了一批名人,余秋雨也位列其中。王朔认为,余秋雨不过是个只会写点游记,一部小说也没写过的“不青春的青春作家”。鉴于此,余秋雨日前在上海大型文化讲坛上亮相时说:“当年王朔能获得上海文学奖,我是力排众议的主要评委。在非常艰难的时候,我们容忍了王朔。那他也应该懂得对他的同行报以宽容之心。”
余秋雨此前到底是否如其所言地“伯乐”过王朔,局外人当然难以详情获悉。然而,即便余所言属实,此番言论也是不合时宜的。因为,在王朔对余发难的“作家名号”质疑面前,常情下,成熟文人(或曰名实相符文人)总会撇开世俗功利心理而泰然处之。可是,令“秋雨玉米们”失望且遗憾的是,“余偶像”竟然以辎铢必较姿态在虚无性头衔名号上与王朔“据情力争”,如此孩童负气般“讨恩”举动,除了给人留下“英雄气短”的鲜明印象外,就是不成熟的幼稚性。由此,不让“秋雨玉米们”为之感愤而“小”看他都难!
事实上,面对王朔的“作家名号”质疑,余秋雨那种急于进行“权威力挽”的本能化表现,无疑在不知不觉中暴露出他那自信不足、护名保利的世俗心意来。歌德曾经说过:“只要你能够自信,别人也就会信你。”可见,如果以反证目光来观照余秋雨的“讨恩”举动,潜藏在他那不足自信心背后的,无疑是那种俨然有名实不符嫌疑的文化素养。
但丁有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众所周知,此语强调的是一种丝毫不受外界干扰的饱满自信心。当然,此语喻指的,并非是那种狂妄而盲目的自信,而是基于厚重素养积淀前提下的由衷自信。显而易见,“作家名号”之争中的余秋雨缺少的,恰恰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种余作为当今中国文坛重量级人物之一所应具有的豁达底气。
|